【推荐】你所不知道的李嘉诚: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知识就是力量!-李嘉诚吃过多少苦
知识是成长的力量,也是通往财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一个人爱读书,更容易有与众不同的眼界和内涵,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更加深刻和独到。
你所不知道的李嘉诚: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
世人都知道多年荣登华人首富宝座的李嘉诚,少年失怙,小小年纪就被迫辍学打工养家。一些人还往往以李嘉诚无文凭学历却能成就华人首富,将之推为“读书无用论”的典范。
其实,李嘉诚出生于书香世家,家学渊源。
往上追溯,李嘉诚的的曾祖父李鹏万曾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因其家族治学风气甚浓,又有学问,在家乡极有名望,很受村民尊重。后来因为战乱,才导致李家家道中落。
李嘉诚的祖父是清朝秀才,父亲李云经德高望重,曾任小学校长。
李嘉诚父亲李云经
李云经十分重视儿子的学习,一有时间就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他还跟儿子一起讨论一些有趣的话题,以开阔儿子的眼界。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李嘉诚3岁就开始读唐诗,到小学毕业时已经能读《红楼梦》、《老残游记》、《资治通鉴》。
李氏家族拥有一个面积虽小但收藏甚丰的小书房。在这个小书房中,父亲曾语重心长地对李嘉诚说:“诚儿,这是咱们家几代人的书房,你伯父、叔父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希望你能理解我带你来这里的目的。”
知识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和内涵。就像李嘉诚,他只要一有空,就钻进书房苦读,这段难得的读书时光,为他今后几十年的商海生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李嘉诚15岁那年,父亲李云经不幸去世,只得放弃学业,担负起全家的生计。
一个本在书堆里的孩子,突然要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这让少年李嘉诚苦不堪言,但一想到书中的成功人士,多磨难,终成功,他就充满了力量,咬咬牙继续坚持下去。
虽然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但李嘉诚从来不会忘记读书。白天工作之后,他会买一些旧书自学,学完的旧书,又拿到旧书店去卖,再用卖掉的钱换回一些“新”的旧书。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很多钱。
李嘉诚看书,跟常人不同,他不只是简单的看书,他比平常人更用心。
他常说:“眼睛仅盯着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场的是大商人。同样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
在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上,李嘉诚也极为注重知识的培养。儿子3岁开始,李嘉诚就安排一位英语老师训练儿子英语。
为了让儿子学好中文,李嘉诚把李泽钜和李泽楷两兄弟送进香港顶级名校圣保罗小学。
兄弟俩在国外念书时,母亲庄月明担心他们忘记中文,常要求孩子们写信回家,以提高他们的中文表达能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好的教育,李嘉诚捐巨资筹办汕头大学,捐资总额看好过20亿港元,使汕头大学有了充裕的资金引进优秀的师资人才和学习环境。
后来,为了让商界人士接受更前沿的管理知识,李嘉诚又创办了长江商学院。
马云、王石、冯仑、牛根生、南存辉、傅成玉、陈发树等如今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商业领袖们,均曾就读于长江商学院。
知识,可以让一个人拥有鹰的视角。只要有足够的知识,无论做什么事,都能获得成功。多读书,这是李氏家族的传家宝,更是李嘉诚的亲身经验,值得与所有人共勉。
“院士富豪”吴以岭:“我就是一个大夫”
当被问及名中医、企业家、院士这三个名头,最看重哪一个?以岭药业掌门人吴以岭淡淡一笑:“我就是一个大夫。”事实上,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三者很难分开。
时光倒溯6年,2011年7月19日,一则有关院士的新闻吸引了众多眼球,引发股民围观:以岭药业 7月19日在深市中小板 发行,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吴以岭,一跃成为A股的“院士首富”,个人身价逼近50亿元。
以岭药业 创始人、董事长吴以岭
知识兑现财富,“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出现,其实理应成为一个“正常”现象,也是好的现象。让知识创造财富,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经济深度融合,值得鼓励!
大家之所以对“院士富豪”产生好奇,是因为中国企业家生态出了点问题,“一个亿小目标”的地产商、煤老板、金融大鳄长期占踞富豪宝座,肯定不是什么好现象。
吴以岭说自己“就是一个大夫”, 虽然不是每个医生都家财万贯,但世界上医生富翁也比比皆是。比如,美国华裔陈颂雄,就是“全球最富有的医生”,通过对癌症治疗的革命化创新,个人净资产达到了120亿美元。
43岁,创业资金6万块是借来的,靠着“5只虫子”,一朝致富,这就是“院士首富”最简谱的发家史。
吴以岭,祖籍河北故城人,生于1949年10月,共和国的同龄人。年轻时的吴以岭,虽出身中医世家,却对物理情有独钟,可天不遂人愿,读高一时遇上“文革”, 只好中断学业,回家随父亲行医。
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吴以岭从小深受影响,5岁开始就背方子,到13岁,已能辨别200多种中草药。为提高临床水平,他经常穿山越岭,到周边拜师学艺。11年的乡村行医生涯,久而久之,吴以岭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吴大夫”。
吴以岭在河北中医院为患者把脉
1977年恢复高考,吴以岭考上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大学期间,他异常勤奋,2年就学完了5年的课程,最后连跳2级,1979年9月,被南京中医院心血管与糖尿病专业录取为首届硕士研究生。1982年,33岁的吴以岭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中医院,成了心血管科的一名内科医生。
以岭药业有个大名鼎鼎的独家品种——“通心络”胶囊,一度被称为“五龙丹”的方药,是成就“院士首富”的起家之宝。以岭药业上市之时,媒体们曾纷纷报道:吴以岭靠几条虫卖了几个亿!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络病理论的创始人,吴以岭在学术上的成就,也与发现“通心络”处方有关。在南京读研究生时,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前来就诊,这是一个20多年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按照惯例,吴以岭开了几副活血化瘀的药方,2个月后还是不见好转。
有没有一个方剂可以治愈呢?看着患者难受,吴以岭更难受。活血化瘀本是心血管病中医治疗的主流思想,吴以岭后来研究时发现,活血化瘀“治标不治本”,翻阅大量古代书籍时,突然灵光一闪:想到清代名医叶天士“瘀久病重可重用虫类祛瘀搜剔”,于是他决定改换路径,从“虫子”打开突破口。
数月后,征得病人同意后,吴以岭在常规方剂中加入一堆“虫子”,便是现在“通心络”配方中看到的水蛭、全蝎、、蜈蚣、土鳖虫、蝉蜕五种虫类药,经过半年4个疗程的治疗,那位患者的冠心病竟然奇迹般好转起来!1982年底,已在河北中医院工作的吴以岭的独特处方“五龙丹”问世了,后来定名为“通心络”。
不过,起初中医院有些老中医说,“吴医生,你开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一大堆虫子?”为了验证疗效,当时每月工资仅有60元钱的吴以岭,东借西借凑了6万块钱,租了3间小平房做实验室,一口气做出300份通心络胶囊,免费送给病人服用,结果效果很好。
而2003年3月那段SARS时期,让莲花清瘟胶囊迅速成为“爆品”, 其实也是吴以岭从中医典籍里“信手拈来”的杰作。
当吴以岭研发出通心络、肌萎灵等有效方药后,迫切希望将其产业化。然而,当他满怀希望地敲开一家家企业的大门时,却一次次碰钉子、失望而归。有的说拿不到药号,也有的开出许多苛刻的合作条件。
1989年,曾有港商主动上门,不过其投资条件让吴以岭断然拒绝。对方提出的前提条件是,把他的科研成果拿到英国验证、注册。
牛年出生的吴以岭“牛劲儿”上来了,既然没有人愿意合作,一气之下决定辞职下海单干。凑巧的是,这一年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急需引进几家高科技企业,可开发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半年都没有一家企业的身影。
吴以岭申请一递,很快得到批复,1992年6月中旬,以岭医药研究所正式挂牌,成了开发区第一家入驻药企。当时,启动资金是吴以岭东拼西借来的10万元钱,只有几名员工和租来的几间平房。10多年后,以岭集团的营业收入都接近200亿元了,还有不少老员工喊董事长为“吴所长”。
以岭药业上市路演
如今,上市的以岭药业市值达207亿元人民币,吴以岭家族至少控制着140亿人民币的家族财富,而吴以岭个人,已是国内身家最富有的院士。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吴以岭 “企业家院士”的身份,曾一度引起争议,但他说:“我们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