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顿原创文章 | 哈尔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

北京时间7月25日,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FCA)前首席执行官塞尔吉奥·马尔乔内(Sergio Marchionne)在瑞士苏黎世因病逝世,享年66岁。虽早在几天前,FCA就曾宣布由于身体原因,马尔乔内将不再继续担任CEO一职。

国内外媒体甚至用“一个时代的终结”来形容他的离世,那么这位汽车界的传奇人物到底有着怎样辉煌而灿烂的一生?

初现光芒

塞尔吉奥·马尔乔内(Sergio Marchionne)于1952年出生在意大利阿布鲁佐的吉耶蒂,在他14岁时,便跟随家人一起移民到了加拿大多伦多,使得他拥有了加拿大和意大利的双重国籍,能说流利的英语和意大利语,这一语言优势也为他在之后的商业谈判中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1979年,马尔乔内在著名的圣迈克尔学院取得了商业学士学位,之后陆续取得了法律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1983-1985年间,马尔乔内担任加拿大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会计师兼税务专员。

在之后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中,马尔乔内一直担任着各企业集团的总监、首席财务官、CEO以及董事长等,直到2003年5月进入菲亚特集团成为董事会的独立成员之后,他才正式开始与汽车行业结缘。

在此之前,菲亚特集团的经营状况其实已经非常糟糕了,短短几年内已经历了三任董事长、四位菲亚特汽车公司CEO和五任菲亚特集团CEO,最短的半年不到就走人了。

财务状况更是一塌糊涂,连续5年亏损高达120亿欧元,股价从2001年前最高时的每股20欧元跌到了7欧元,再加上在车型研发与目标市场上的战略性失误,菲亚特过度使用杠杆,四处贷款盲目扩张进一步加剧了巨额亏损,甚至直接危及到了阿涅利家族的控制权。

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CEO人选,扭转菲亚特集团债台高筑的情况,成为了阿涅利家族最紧要的事情。很快,时任瑞士通用公证行的马尔乔内进入了他们的视野,经过会面谈判,2003年,马尔乔内成功加入了菲亚特董事会,负责监管公司的改革事宜;2004年6月,他成为了菲亚特集团CEO,也正式开启了百年老店菲亚特摆脱长期亏损、化险为夷的崭新航程。

大放异彩

马尔乔内上任之后迅速重新调整了组织框架,炒掉了公司许多高管,平整了公司的官僚体制,并凭借自己在金融领域的专业能力,用开源节流的方式缩减支出降低成本,仅用两年时间就带领菲亚特扭亏为盈。这期间,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与通用签订退股合同,并据理力争的从通用得到了19.9亿美元的“分手费”。虽然这笔费用对于菲亚特汽车而言只是一个小数目,但现金的注入依然给了菲亚特很大的回旋空间。

甩掉通用之后轻装上阵的菲亚特便开始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生产策略。2006年11月菲亚特宣布计划到2010年时,使汽车部门销售额提高近50%,集团净收入翻倍。到了2007年,菲亚特全球销售汽车223.4万辆,利润达到了21亿欧元,即使是受金融风暴影响的2008年,菲亚特利润仍达17亿欧元,成为了少数几家仍可实现年初目标和赢利的汽车厂商,这也为后来成功与克莱斯勒牵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4月,克莱斯勒的负债超过100亿美元,正式宣布破产。马尔乔内看到了机会,同年7月,在美国和加拿大政府以及工会的支持下,菲亚特与克莱斯勒宣布结盟,之后更押注Jeep品牌,并不断鲸吞克莱斯勒股份,到2014年,马尔乔内终于完成了菲亚特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成立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FCA)。也正是通过这次合并,菲亚特品牌开始逐步进入北美市场。

作为商人,保证企业盈利是其首要目标。而作为旗下拥有无数经典品牌的FCA,既然知道情怀可以变现,名利双收的机会肯定不会放过。首当其冲的便是销售市场从未离开过欧洲大陆的阿尔法·罗密欧品牌。随着Giulia的登场和四叶草车型的复出,阿尔法·罗密欧开始正式进军全球市场,意大利身份和赛车血统的加持让它瞬间吸粉无数,也让不少车迷重新认识了阿尔法·罗密欧这个厂家,并知道了它与法拉利的特殊关系。

另外,作为会计师出身的马尔乔内深知上市能为公司偿还一定的债务。2015年,他便将法拉利从FCA中剥离出来并单独上市,通过出售10%的股份为公司换取了10亿美元的资金,此举不仅解了FCA集团的燃眉之急,还为阿涅利家族和其他股东创造了巨大价值,毕竟法拉利已经是上市公司了。

除此之外,马尔乔内还做了许多被认为眼光独到的卓越决策。像大幅裁员关闭工厂进行重组;停产紧凑级Dart系列车型;将马奥里奇·阿德里巴贝内(Maurizio Arrivabene)提升为了法拉利车队的领队等等。总而言之,通过这仅仅14年的功夫,马尔乔内将菲亚特集团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创造了诸多傲人的商业奇迹。

行业外的人更能力挽狂澜?

正因他的成功如此耀眼,也让不少人发出了一个疑问,是不是汽车行业内力挽狂澜的人都是行业外的?例如:通用集团第八任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

最初他只是经营着一家以5000美元买下的小滚珠轴承厂,但通过20年的运营,工厂的估值增长到了1350万美元(2700倍),充分展现了其出色的运营管理能力。在1923年,斯隆被任命为通用公司总经理兼CEO时,通用汽车正陷入重大危机之中。当时通用缺乏营运及财务控制,导致现金无法周转,生产线混乱,市场占有率仅有不到12%远低于福特汽车所占有的60%。

好在斯隆知人善任、又有超前的管理理念:他将公司改组为5个汽车分厂,分别生产不同档次的汽车,分散生产使每个厂都能自由发挥其主动性,而集中管理则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办事机构。这个机构拥有大批的金融人员以及顾问,以协调整个公司的经营。在30年代初通用就超越福特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到1946年斯隆卸任时,通用更是如日中天。

福特汽车公司曾经的总裁兼CEO艾伦·穆拉利 (Alan Mulally)以及吉利集团CEO安聪慧等,也都与阿尔弗雷德·斯隆、马尔乔内一样,最初的工作其实与汽车并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他们在思考和做决策时,经常能打破常规,做出许多行业内的人都始料未及的事,而这种思维的跳跃性和颠覆性,在挽救濒临破产的企业时似乎异常有效。

当然,这并不是说汽车行业内就没有力挽狂澜的人。曾经帮助克莱斯勒起死回生的李·艾柯卡就是这么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毕业于美国利哈伊大学,得了工程技术和商业学两个学士学位,最初也是以一名见习工程师的身份进入了福特汽车公司,后来还成了闻名遐迩的“野马之父”,所以他绝对算得上是行业内人物。在福特汽车公司时,他创下了空前的汽车销售记录,为公司获利数十亿美元,后来去到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也成功扭转乾坤,创下了24亿美元的盈利记录,比克莱斯勒此前60年利润总和还要多。

其实这些杰出人物成功的原因都是深层次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内或行业外就能区分的。而且不同的时代,也需要不同的应对方式,再成功的人士,也会有做出错误决策的时候,但瑕不掩瑜。个人认为,懂汽车的企业管理者要比非行业内的更伟大,因为他们可以将企业经营的很好的同时创造出更多更有趣的车型。

图 | 来源于网络

About Astoncar

爱车,更多一点

雅斯顿 |

以消费者的目光探讨汽车,分享更多原创真实的汽车观点

Contact us

gao@astoncar.com

ogp影像仪

光学测量仪器

影像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