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你想知道吗?家族传承到底传承什么?-罗伯特博世基金会
新式族谱—文化委员会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人性角度来看,家族企业在传承过程中最关心的是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家族权利安全;一是家族的财产安全。“两个安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联体:没有财产安全就没有权利安全,没有权利安全也谈不上财产安全。
从整个角度来看:
家族传承就是传承财富和权利?
是文化/是家族基金还是什么?
家族传承源远流长
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谓“一家仁,举国兴仁”,治国需要先 “齐家”。但现实中,欧美一些国家的家族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的更加成功,一些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往往都由大家族来引领掌控。
英国王室家族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传承了70余代。如今英国女王已看到自己第四代的出生,如无意外,百年后温莎家族依然是英国象征。
英国温莎家族
工业革命后这两百余年,创造的财富超过有史以来全部物质财富,这一奇迹依靠了企业家和企业家族的巨大贡献,比如第一位十亿美元财富的洛克菲勒家族,发迹至今家族已经绵延七代。当然还有罗斯柴尔德家族等等,也是影响深远。
洛克菲勒家族
据家族企业统计不完全数据显示,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而数据显示,在未来5到10年内,全国约有300多万家民营企业将面临企业传承问题:
①只有89%的子女继承了父业;
②第二代中只有30%守住了祖业;
③250家上市企业传承后,市值平均掉了60%。
以上的数据中,没看到传承,只看到了消损,家族传承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总是认为把钱或者企业传给下一代,就完成了传承的使命,然而这真的是传承的真意吗?
如果第二代没有企业家精神,那么今天的江山就会成为他明天的负担,甚至是他的牢笼,财富也会因此越传越少,至此看来,家族传承就如同打一场胜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财富传承犹如“天时”
1784年,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一世以贸易起家,一度垄断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之间的皮毛贸易。发家后,他因地产投资而富甲美国,被称为“纽约地主”。
1848年,老阿斯特去世时,留下了市值2000万美元的遗产,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107%,其中大部分是曼哈顿的房产和土地。按曼哈顿如今的地价来算,老阿斯特留下的这些土地价值将轻松超过百亿美元。
老阿斯特对身后财富传承可以说做了几近完美的规划:首先要求儿媳签署婚前协议,放弃丈夫的遗产分配权,但能得到一笔固定的金钱。这在此后成为阿斯特家族的传统条约。
再次,他为后辈设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家族信托,他还对出售、赠与土地和房产等行为做了诸多限制,希望后代不要因为一时头脑发热而卖掉祖传的土地。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1912年,时年47岁的阿斯特四世作为当时的世界首富登上了泰坦尼克号,还没来得及安排好身后的一切,就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入海底。
他的儿子阿斯特五世将祖训“除非是为了增加其他地产的价值,否则不要卖掉你手中的地产”忘得一干二净,逐渐卖掉了总共价值4000万美元的土地。自此,阿斯特家族逐渐没落。
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曾经富可敌国的阿斯特家族不正是这句话的写照吗?老阿斯特对财富传承的规划不可谓不严格细致且富有远见,但仍未改变衰落的结局。这个跌宕的故事让每一个家族企业都要正视一个核心问题:家族财富传承,只是家族传承一部分。
权利传承犹如“地利”
中国自古就讲求子承父业,2016年2月底,被誉为台湾船王的张荣发的遗嘱曝光,被称为“史上最偏心遗嘱”。
△台湾船王 张荣发
这位曾被称为是“海上皇帝”的大企业家,将自己的全部财产,以及整个家族王国的未来,都留给了才“转正”1年多的二房,而大房诸多子女,不但未在其遗嘱中得到分文,更甚至连名字都未有被提及,仿佛他们都不是自家人。
2月18日,张国炜通过自己执掌的长荣航空发布公告,宣示“奉总裁遗嘱,自2016年2月18日起,原长荣集团副总裁张国炜,职务升任为长荣集团总裁兼任长荣航空董事长,管理全集团国内外各公司一切事务。”
意料之中的,大房不满意这个安排,很快反击。
权利继承:张国炜宣布“登基”后,大房先是授意长荣集团通过网络回应媒体:“对张国炜个人迳行片面宣布升任长荣集团总裁…并将私密遗嘱内容公诸于世,殊属遗憾”,并且表示其他继承人还在协商如何处理后事。
△张国炜
之后,又火速使出釜底抽薪的大招,掐断张国炜的总裁之路:宣布将集团管理总部解散编制,今后将不再设立总裁职位,并称长荣集团总裁永远只有张荣发一个人,而原来在集团任职的高层将下放至各子公司任职。这相当于是要将长荣集团撤掉,改而彻底分家。
一旦享有绝对权威的创始掌门人去世,后代之间便会纷争四起,甚至令家族事业滑坡的案例,这在全世界都不鲜见,到了向来讲究多子多福的家族企业群体就更是如此。
权利传承是一个家族传承过渡期,它不仅仅是一个掌权人权利与话语权的象征,更多的是对企业经营的总规划的要求,这是对经营者需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决策能力和广泛人脉等等要素的考验,而这则是继承者难以达到的。
精神传承犹如“人和”
世界第一大汽车装备供应商博世起步于一家名为“精密机械和电力工程技术”的小公司,在凭借突破性的高电压电磁点火系统迈入国际汽车行业提供商行列之后,博世集团也从此迎来了转机。
1897年,罗伯特·博世第一次成功把火花塞安装在一个汽车发动机上,就此解决了内燃机点火系统这个在当时被奔驰汽车公司创始人卡尔·本茨称为“难题中的难题”。
罗伯特·博世很早就选定了他与第一任妻子的第一个儿子小罗伯特作为继承人。小罗伯特11岁就开始帮忙处理公司事务,但不幸英年早逝。此后,罗伯特为避免其去世后公司因掌权问题发生内讧而进行了许多尝试,但都不尽如人意。罗伯特先生在1937年时购回公司中其他股东的全部股份,将公司转变成一家非公众公司。
伯特认为只有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才可能领导企业的发展。他明确,如果后人不能胜任,那不如就让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罗伯特去世时把公司的管理权交给了他最信任的7个人,这7位元老被认为是最了解罗伯特的想法和心愿的。
第一批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企业
以公益基金会传承家族成就和精神
博世集团创始人罗伯特开始撰写遗嘱时,即确立了继任者的选择标准——“我最看重的是公司可以被维护得很好,尽可能代代相传,一直保持金融独立、自治。”此外,罗伯特创立的博世家族基金会是德国最大的与私营企业相关的基金会之一,只履行公益意愿。
1940年,罗伯特参观斯图加特博世医院的实验室
博世家族基金会与博世家族一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家族基金会负载着家族的长远愿景,安全地保管博世企业的股权。另外,博世创始人为公众谋福利的愿望和精神也在家族基金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家族精神传承,是家族传承的延续,是企业长久不衰的命脉,是对家族财富和权利传承的升级,也可以说家族传承就是以围绕传承财富、权利、精神为核心家族文化体系的构建。
今天,中国经济和企业家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家族传承开始成为比企业传承更广泛的话题。如果说,十年前迫在眉睫要解决的是家族企业接班的问题。
那么未来家族传承在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要用更广阔的视角,以更开放的心态,接受代际的转换与传承,不仅包括家族企业的传承,更包括家族财富的传承,权利的传承以及家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与永续,继而搭建以家族财富、权利、精神为核心的家族文化传承体系。
如果,您认为文章对你有帮助,想要将家庭教育观整理成册,请点赞、收藏,留下宝贵的关注,并下载“新式族谱”。修新式族谱,家族兴旺,祖国强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