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2月9日),格力地产(600185)复牌后一字板涨停,封单超150万手,报收7.16元/股,总市值134.97亿元。

消息面上,昨晚格力地产发布最新重组预案,发行价、募资金额、募资用途等均有变化。关于重组后的格力地产主营业务是否将发生变化,该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不确定”。

地产业务要让位?内部人员:不确定

12月8日,格力地产发布最新重组预案,多项内容经过重大调整,有几项变动值得关注。

首先是募资用途变了。格力地产原拟将募集配套资金用于支付收购珠海免税股权的现金对价,以及标的项目建设;现增加了用于存量涉房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不过格力地产也强调了,不会用于拿地拍地、开发新项目。

另外,募资金额也涨了,由原先不超过8亿元,调整为超过8亿元。此外,发行股份的发行价、募资对象也有所调整。

在预案后半段,格力地产指出,重组完成后,每股收益预计将增厚。消息一出,股吧一时间沸腾,不少股民对格力地产的股友表示羡慕。不过也有声音指出,这是在“利用免税概念炒作”。

南都·湾财社记者留意到,格力地产在其半年报中提到,公司于2014年开始房地产业、口岸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的集团化产业布局,在此基础上,2020年公司开始向拥有以免税业务为特色的大消费产业、发展可期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以及坚持精品化路线的房地产业三大板块为核心的上市公司转型。

上述关于业务定位的表述,在新预案中也能看到。单从字面来看,格力地产这家以“地产”命名的公司已将“以免税业务为特色的大消费产业”提前,这是否意味着,公司收购珠海免税后,未来的主营业务将逐步向大消费产业倾斜?

带着疑问,南都·湾财社记者今日致电格力地产证券部,但该处工作人员无法给出确定的答复,并告知记者“等后续公告”。

尽管无法判断格力地产未来的走向,但从目前来看,房地产仍是其主力业务,截至半年报报告期末,格力地产的房地产收入为16.85亿元,占总收入的79%。

业内:重组后格力地产市值

有望提升

据悉,我国免税业务必须经国务院或其授权的政府部门批准,免税品经营受到财政部、商务部、文旅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监管。

目前中国有10家公司持有免税牌照,分别是中免集团、日上免税行、海免公司、海南发展控股、海南旅投、深免、珠免、中出服、中侨免税和王府井。

图源:安信国际

据官网显示,珠海免税始于1980年,前身为“拱北免税品商店”,是国内最早一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免税品销售的国有独资公司,目前主要运营免税业务、商业零售、仓储物流、跨境电商、酒店管理,坐拥20余个陆路口岸和机场口岸的出入境免税店,覆盖珠海、香港、澳门、天津、海南、广西、内蒙古等城市。

信达证券给出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珠海免税的免税店经营面积合计超1万㎡。疫情前该公司免税收入贡献占比超90%,其中2019年营收26.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珠海免税旗下拱北口岸免税店为全国陆路口岸单店面积最大的免税店,18-19年收入分别19.79亿元、20.05亿元。在股吧中,就有股友评价道,“疫情前的拱北口岸免税店简直就是印钞机”。

另据东北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珠海免税分别实现营收12.7亿元、19.06亿元,同比增加50%;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32亿元、5.28亿元,同比增加301%;归母净利润率分别为10%和28%。

东北证券指出,2021年珠海免税归母净利率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近期疫情管控政策的逐步放开利好免税销售,受益于门店扩容及免税行业红利,珠海免税未来业绩增长空间大。

此外,德邦证券指出,珠海免税未来还将重点布局海南市场。格力地产旗下全资子公司竞得三亚市两宗地块,总投资33.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6.67万平方米,零售商业面积约7万㎡,预计2023年5月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未来有望继续贡献业绩增量。

“重组完成后,公司收入规模和盈利能力预计得以明显提升”,格力地产在预案中如是表示。除此之外,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还指出,房地产和免税两个业务的估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和预期,重组后能提升格力地产的市场价值和成长前景。

沈萌表示,格力地产作为国有企业,在地产行业发展存在预期困境的时刻,利用国有企业在资源上的优势,通过收购整合免税业务,既可以实现主营业务的转型,也可以利用上市公司更好发展免税业务。

“未来,格力地产不排除会进一步压缩、甚至剥离地产业务,推动转型更加彻底”,沈萌说。

南都·湾财社见习记者 陈镜安 见习记者 罗曼瑜 记者 邱墨山

光学影像测量机

OGP影像测量仪

上海影像测量仪特价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