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韵达研究报告:3D打印+激光产业链延伸,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提升-光韵达公司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赵丽明、赵宇天)
1. 公司概况
光韵达成立于 1998 年,成立初期公司主要产品为 SMT 激光刻板。2004 年,公司进 入 SMT 工装夹/治具制造领域。2011 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主 营业务包括激光模板、精密金属零件、柔性线路板激光成型服务、激光钻孔服务。 此后,公司于 2013 年进军 3D 打印领域,于 2017 年通过收购上海金东唐进入自动 检测领域,于 2020 年通过全资收购成都通宇航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进一步完善其 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布局,于 2022 年通过向海富光子增资并收购其部分股权切入光 纤激光器领域。
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侯若洪、王荣、姚彩虹分别持有公司 11.87%、6.18%、3.8% 的股权,其中侯若洪和姚彩虹系夫妻关系,为一致行动人,两人累计持股比例为 15.67%,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主要有两大类,分别为应用服务和智能装备。根据 2022 年中 报,应用服务、智能装备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68.21%、28.93%。应用服务业务 包括激光应用服务业务和航空航天零部件业务。激光应用服务业务立足于使用精密 激光等先进技术手段,取代或替代传统制造工艺,并突破传统制造工艺的局限,为 客户提供精密激光模板、PCB 激光加工等。航空航天零部件业务范围涵盖航空精密 零部件数控加工、工装和模具设计制造、金属级 3D 打印、航空导管、钣金成型制 造等。智能装备业务顺应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为客户提供标准和定制化 的生产、检测一体化的激光智能生产线和高端光纤激光器。
根据 2022 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7.58 亿元,同比增长 18.18%;归 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9530.33 万元,同比增长 8.03%。根据业绩预告,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9612-12358 万元,同比增长 5%-35%。公司 2021 年归母净利润 出现较大程度下滑,主要由应用服务业务和智能装备业务受消费电子行业不景气影 响业绩有所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增长导致。
2. 公司深耕激光应用服务领域
2.1. SMT 激光模板市场份额全国第一
SMT 激光模板是公司主要产品之一。公司拥有享誉全球的德国 LPKF 设备,可提供 普通激光模板、电抛光激光模板、阶梯模板以适应不同客户的生产需求。同时随着 电子技术的进步,为适应超细间距及小型器件的印刷,公司经过潜心研发,推出细 晶体模板(FG 模板)和纳米模板以配合高端客户和产品的需求。 SMT 即表面贴装技术,它是一种将无引脚或短引线表面组装元器件(SMC/SMD) 安装在印制电路板(PCB)的表面或其它基板的表面上,通过再流焊或浸焊等方法加 以焊接组装的电路装连技术。SMT 工艺包括丝印、贴装、再流焊、清洗等流程,其 中丝印位于 SMT 生产线的最前端,是指将锡膏或贴片胶漏印到 PCB 板的指定位置 上,为元器件的焊接做准备的一道重要工序,该工序涉及到三项基本内容——锡膏、 模板和印刷机。
丝印的流程包括 5 个步骤,分别为定位、填充、刮平、释放、擦网。据统计,电子 产品 30%的产品质量问题是由 PCB 印刷质量缺陷导致,因此高品质的 SMT 模板是 锡膏漏印质量的保障,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SMT 模板的制作工艺主要有 三种:化学蚀刻法、激光切割法和电铸成型法,目前激光切割法为主流制作工艺。
我国 SMT 的应用起步较晚,起初主要用于随身听、DVD、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生产, 近几年在计算机、通信设备、医疗器械、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电子产品中也得到广 泛应用。SMT 因其拥有组装密度高、电子产品体积小、重量轻、抗震强、高频特性 好、易于自动化等诸多优点,已成为全球电子制造业的主流技术,电子信息产品制 造业普遍采用 SMT 工艺进行生产。 近日,工信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公示了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名单,公司旗下 SMT 精密激光模板凭借单一产品数量及销售额国内第一的硬实力 成功入选“单项冠军产品”。根据行业协会和第三方调研机构,公司在 SMT 激光模板领域产能、产量、设备数量、营业收入均居同行业全球前三,是国内最大的 SMT 激光模板制造厂家。据中为咨询研究部数据统计,2019-2021 年,公司在国内 SMT 精密激光模板市场份额占比持续稳定在 30%以上,具有领先地位和绝对优势,稳居 全国第一。全球范围内,2021 年公司 SMT 精密激光模板领域销售额为 4.3 亿元, 全球市场占比 16.48%,与龙头企业 Sten Tech 4.56 亿元的销售额几乎持平,属国际 第一梯队行列。
2.2. PCB 类服务周期属性较强
公司拥有原产于德国的紫外(UV)激光设备,采用紫外二极管泵浦固态(UV-DPSS) 激光器,可提供 FPC 成型、FPC 钻微孔、FPC 钻盲孔等服务。技术应用工艺全程自 动化,高精度、高效率、高品质、低碳绿色环保,开创了 UV 激光应用技术的创新 应用先河。公司拥有世界顶尖水平的二氧化碳及紫外钻孔设备,提供精密激光钻孔 服务以适应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从产品特征来看上述服务属于 PCB 制造产业链。
2.2.1. FPC 成型及钻孔服务
FPC 即柔性印制线路板,是用柔性的绝缘基材制成的印制线路板。其为 PCB 的一种 重要类别,主要用于和其他电路板的连接。由于传统硬板材质较为坚硬,无法适应 电子产品向高密度、高可靠性、小型化、轻量化方向发展的需要,而 FPC 具有可靠 性好、散热性强、灵活性高、可弯曲等优点,正逐渐在连接功能方面取代硬板,成 为电子设备中的主要连接配件。公司不直接生产 FPC,仅为 FPC 制造企业提供 FPC 成型、FPC 钻孔等加工服务。 FPC 成型是为了让每片产品的外形统一、美观、标准,符合设计要求,是品检包装 前的工序,也是制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公司提供 FPC 激光成型服务,具有加 工精度高,切割缝隙小,切割面光滑整齐,加工速度快等优点。FPC 钻孔是 FPC 生 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微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柔性线路板的机械装配性能和电 器连接性能。公司改变传统刀模工艺,利用激光提供 FPC 钻微孔、FPC 钻盲孔服务。
2.2.2. HDI 钻孔服务
HDI 板即高密度互连板,是使用微埋盲孔技术的一种线路分布密度比较高的电路板。 HDI 板一般采用积层法制造,积层的次数越多,产品的技术档次越高。普通的 HDI 板基本上是 1 次积层,高阶 HDI 采用 2 次或以上的积层技术,同时采用叠孔、电镀 填孔、激光直接打孔等先进的 PCB 技术。公司不直接生产 HDI,仅为 HDI 制造企 业提供 HDI 激光钻孔等加工服务。
激光钻孔是指利用激光设备对各种材料进行钻孔,虽然激光钻孔设备成本高,但其 具有更高的精度、稳定的工艺和成熟的技术,成为 HDI 钻孔中最常用的方法。有三 种类型的激光系统应用于激光钻孔,分别为准分子激光、紫外激光和 CO2 激光,公 司目前开展紫外激光和 CO2 激光钻孔服务。 HDI 的板层间的电气互连是通过导电的通孔、埋孔和盲孔连接实现的。通孔是从顶 层到底层打通的孔,用于导通或连接电路板不同层中导电图形之间的铜箔线路。埋 孔是指埋在内层的孔,未导通至外层,用于内层信号互连。盲孔是只能在顶层或底 层一面看到的孔,用于表层线路和下面的内层线路的连接。
2.2.3. PCB 行业发展存在较大挑战
PCB 即印制电路板,指采用印制技术,在绝缘基材上按预定设计形成导电线路图形 或含印制元件的功能板,用于实现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中继传输,是电子信息产品不可缺少的基础元器件。 根据 Prismark 的统计,2021 年中国 PCB 市场产品以多层板为主,占比为 47.6%; HDI 板、单双面板和柔性板的占比接近,分别为 16.6%、15.5%和 15%;封装基板占 比仅为 5.3%。整体来看,我国 PCB 产品中高端印制电路板占比较低。作为电子信 息产业的一种基础元器件,PCB 行业的发展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及宏观经济景气 度紧密相关。2021 年,5G、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市场的爆发,带动了 PCB 行 业增长。但受电子信息产业周期性、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及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 PCB 行业未来发展存在较大挑战。
3. 收购通宇航空,3D 打印与航空航天紧密结合
3.1. 融入成飞供应链,3D 打印注入增长新动力
公司航空航天零部件业务的经营主体为通宇航空。通宇航空成立于 2013 年,主要从 事航空飞行器零部件开发制造,业务包括航空精密零部件数控加工、航空配套工装 设计制造、金属 3D 打印等。通宇航空 2013 年进入航空配套工装设计制造领域, 2016 年开始进入航空航天零部件生产加工领域并于 2017 年形成批量生产。2018 年 以来,航空航天零部件业务已经成为通宇航空的主要收入来源。同年,通宇航空探 索研发金属 3D 打印技术,致力于将金属 3D 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结构的航空零部 件生产。公司于 2019 年和 2020 年分别收购通宇航空 51%和 49%股权,通宇航空成 为公司全资子公司。 通宇航空主营业务分为两类,分别为航空航天零部件业务和航空配套工装设计制造 业务。航空航天零部件业务主要根据客户提供的技术参数、质量要求及原材料,为 客户受托加工飞机机头、机身、机翼、尾翼等机体相关零部件。通宇航空现有受托 加工产品主要包括飞机结构件零件(包括机头、前机身、中机身、后机身、垂尾、 机翼)、飞机液压系统零件、系统组件零件等,涉及多个军机机型以及 ARJ21、ARJ22、 C919 等民机机型。航空配套工装设计制造业务主要生产飞机制造及装配过程中所使 用的辅助工具,包括各类模具、夹具、量具、型架等,这些产品具有小批量、非标 准件、结构复杂等特点。
由于航空航天行业特殊性,所用材料具有领域专用性、产品定制化和可靠性要求高 的特点,生产组织管理体系严格,通常不允许企业自行采购原材料,因此通宇航空 主要采用来料加工模式。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业务所需钛合金、铝合金及航空配套工装设计制造业务主要原材料均由客户提供,通宇航空仅自行采购钢材、铝材、刀 具、量具等生产所需的辅助材料,整体采购金额较小,因此通宇航空毛利率常年超 过 50%。
公司 2013 年进军 3D 打印领域,收购通宇航空后,公司将 3D 打印工艺逐步引入通 宇航空,实现了公司 3D 打印业务及市场向航空航天零部件业务方向的拓展,目前 公司专注于 3D 打印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基于公司在 3D 打印技术上多年的积 累,通过与客户在 3D 打印工艺上的持续开发与评测,2021 年一季度通宇航空通过 了 3D 打印零部件装机评审,具备航空零部件增材制造的批产资格与能力。公司 3D 打印业务顺利开展,使公司航空航天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充,3D 打印 航空航天零部件有望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业绩增长点之一。
目前,通宇航空的核心客户为成飞集团,其与成飞集团订单金额占在手订单总金额 90%左右,与成飞集团展开深度合作。通宇航空通过与成飞集团的多年合作,已经 入驻成飞航空产业园,成功融入成飞供应链,成为其航空零部件重要供应商之一。 2021 年 9 月,通宇航空与成飞集团签订《采购商务合同》,合同总金额 3.37 亿元, 其中 3D 打印类业务 3646.9 万元,其他航空零部件业务 3.01 亿元。此次合同签订完 成后,通宇航空与成飞集团在手订单总金额达到 6.16 亿元。根据 2021 年年报,当 年公司该批次合同已履行金额为 2936 万元。 2017-2021 年,通宇航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实现高速增长。营业收入由 1662.76 万元增长至 15552.61 万元,CAGR74.88%;净利润由 106.32 万元增长至 5466.32 万 元,CAGR167.77%。考虑到通宇航空与成飞集团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未来 3D 打印技 术在航空航天领域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预计通宇航空的盈利能力将持续提升。
3.2. 航空航天市场广阔,带动零部件市场规模增长
军机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军机数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 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根据《World Air Forces 2022》,2021 年全球军机数量总计 53271 架,其中美国保有 13246 架,占全球近 25%,中国军机保有量仅为 3285 架。 分机型来看,中国各类军机数量与美国相比均相差甚远。随着国家对军事战略重视 程度的逐步提升,叠加我国军机存在扩编和换装需求的预期,我国军费支出保持稳 定增长趋势,由 2017 年的 10211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14500 亿元,CAGR7.27%。 根据相关资料,预计未来 20 年中国军机需求量约为 2900 架,总需求规模为 2290 亿 美元。
近年来,随着民航运力快速增长及航线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国民用飞机产 业未来 10-20 年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根据相关资料预测,未来 20 年我国航空 市场将接收 50 座级以上客机 9084 架,总价值约 1.4 万亿美元。其中涡扇支线客机 953 架,单通道喷气客机 6295 架,双通道喷气客机 1836 架。
得益于航空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业同样保持高景气度。 2015-2021 年,中国航空航天零部件市场规模由 100 亿美元增长至 250 亿美元, CAGR16.5%。根据上述对于军机和民机需求的预测,假设航空航天零部件价值占飞 机整体价值的 30%,则未来 20 年军机航空航天零部件市场空间约为 687 亿美元, 民机航空航天零部件市场空间约为 4200 亿美元,市场前景广阔。而 3D 打印技术因 其在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供复杂结构件定制化服务和提高材料利用效率等方面存 在较大的优势,未来将在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3D 打印在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领域渗透率预期提升
3D 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又称增材制造,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 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 打印产业链上游包括原材料、核心硬件和辅助运行设备;中游为使用不同种类技术 的 3D 打印设备,即 3D 打印机;下游为 3D 打印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机械制造、 消费电子、汽车、航空航天、医疗等。
根据国际增材制造权威研究机构 Wohlers Associates 发布的增材制造产业报告 《Wohlers Report》,2015-2021 年,全球 3D 打印产业规模由 51.65 亿美元增长至 152.44 亿美元,CAGR19.77%。2017-2022 年,中国 3D 打印产业规模由 96 亿元逐 年上升至 330 亿元,CAGR28.01%,预计未来两年中国 3D 打印产业规模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增长,2024 年达到 500 亿元。
《Wohlers Report 2022》统计了 2021 年全球各下游应用领域占增材制造服务产值的 比例,其中航空航天占比最高,为 16.8%。2021 年,国内 3D 打印主要应用于机械、 消费电子、汽车、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其中航空航天占比为 14.8%。“轻量化”、 “高强度”、“高性能”及“复杂零件集成化”一直是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和研发的 主要目标,使用 3D 打印技术能够大大缩短复杂结构零部件的生产周期,更好的满 足航空航天零部件轻量化的要求,提升零部件的强度和耐用性,同时提高材料利用 率,兼顾航空航天零部件生产过程的高效率、高性能及经济性。但当前,3D 打印在 航空航天零部件的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随着 3D 打印技术的持续发展,其 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市场空间也将更加广阔。
目前,航空航天 3D 打印主要指各类金属零部件的 3D 打印,主要包括钛合金、镍基 高温合金、铝合金、铜合金等。其中,钛合金与铝合金无论是使用 3D 打印还是 CNC 加工,两者都在航空航天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体来说,钛合金在飞机中的 用量为 15%,铝合金在飞机中的用量为 20%。
由于钛合金与铝合金自身的特性,两者均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且两者之 间存在一定程度竞争关系。从强度或重量角度考虑,钛合金拥有更高的强度,为第 一选择。从成本角度考虑,铝合金本身价格及加工成本均低于钛合金,但钛合金零 部件的使用寿命更长。从热性能角度考虑,铝合金的导热性能更优,钛合金的高熔 点使其耐热性更好。
3.3.1. 航空航天 3D 打印钛合金技术较为成熟
钛合金是以钛为基础加入其他元素构成的合金,钛合金具有比强度高、耐蚀性好、 耐热性高、低温性能好等特点。用 3D 打印技术制造的钛合金在保留上述性能的同 时,能够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轻质量实现异形复杂零部件的精确制造,因此 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目前,航空航天领域使用的 3D 打印钛合金主要包括 Ti6Al4V(TC4)、Ti-5Al-2Sn-2Zr-4Mo-4Cr(TC17)、Ti-6Al-2Mo-1.5Cr-2Zr-2Sn-2Nb (TC21)、Ti-6Al-2Sn-4Zr-2Mo-0.08Si(Ti-6242)等,其中 TC4 应用最为广泛。TC4 合金是一种中等强度的 α-β 型两相钛合金,含有 6%的 α 稳定元素 Al 和 4%的 β 稳 定元素 V,合金长时间工作温度可达 400℃,在航空工业中主要用于制造起落架、 轴承架、旋转机械、压缩机盘和叶片、低温推进剂罐和许多其他航空航天部件。 以国产飞机 C919 为例,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了 3D 打印钛合金零部件。其中 中央翼缘条是 3D 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典型。该钛合金材质的 C919 中 央翼缘条,尺寸 3.07 米,重量 196 千克,2012 年通过商飞的性能测试,2013 年成 功应用在 C919 首架验证机上。这是国产机型首次在设计验证阶段,利用 3D 打印技 术制备承力部件,在国际民机的设计生产中亦属首次。此外,C919 的前机身和中后 机身的登机门、服务门以及前后货舱门上还使用了 28 个 3D 打印的钛合金金属部 件,包括摇臂、轮槽、闩槽、地板卡夹、摇块等,其力学性能明显高于原有铸件。
3.3.2. 航空航天 3D 打印铝合金机遇与挑战并存
铝合金按照合金元素和加工工艺可分为两类,分别是铸造铝合金和变形铝合金。铸 造铝合金典型的品种有 Al-Si 合金、Al-Cu 合金、Al-Mg 合金和 Al-Zn 合金等,变形 铝合金主要的品种有工业纯铝(1 系)、Al-Cu 合金(2 系)、Al-Mn 合金(3 系)、AlSi 合金(4 系)、Al-Mg 合金(5 系)、Al-Mg-Si 合金(6 系)、Al-Zn-Mg 合金(7 系)、 Al-其他元素合金(8 系)和备用合金组(9 系)。 铝合金材料具有质量轻、易加工等特点,在轻量化制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其高导热率、易氧化性及高激光反射率等特点,使得大部分铝合金材料无法适用 于以激光为热源的金属 3D 打印。基于现阶段 3D 打印技术普遍是以激光为热源的 情况,仅有少数 Al-Si 系列铸造合金粉末因其粉末流动性好,具有良好的铸造和焊 接性能,以及可以承受以激光为热源的金属 3D 打印急热骤冷过程中产生的极大的 内应力等特点被用于 3D 打印,其中对于 AlSi10Mg 的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而对于 焊接性较差的变形铝合金,由于高的热梯度会促进柱状生长并产生热裂,其在 3D 打 印中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轻量化一直是航空航天领域重点关注的重要技术,对于追求轻质和减重方面可以说 是克克计较。根据《科学出版社》的统计,飞行器每减重 1kg 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与 飞行速度有关。如对航天飞机来说,每减重 1kg 的经济效益将近十万美元。金属 3D 打印的“灵巧号”卫星,是星众空间专为生物、医药、材料、能源等太空实验设计 的卫星平台。铂力特负责其主框架结构的打印,包括 4 件面板和 4 件横梁。为了满 足主框架结构轻质、高刚度的技术要求,铂力特采用 AlMgSc 高强度铝合金作为原 材料,采用 BLT-S400 系列三激光设备实现快速生产。
4. 沿激光产业链向上发展,拓展智能装备业务
4.1. 经验丰富+政策导向,助力公司布局新业务
公司长期为电子制造类企业服务,熟悉生产工艺流程,了解客户需求,加之公司在激光应用、智能检测方面积累的技术以及云平台、工业大数据、自动化技术的运用, 可以帮助客户完成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实现高效灵活的生产、优化工艺 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劳动效率等目标。 公司智能装备业务主要包括激光设备、检测设备、自动化设备、光纤激光器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各类激光加工系统,为客户提供 3D 打印、激光三维电路、 精密激光模板、柔性线路板激光成型、精密激光钻孔及电子制造产业的关联产品等。 2017 年公司切入检测设备赛道,拥有业内领先的 Btob 测试技术和微针测试技术, 并自主研发自动化测试系统、视觉检测技术等,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新 能源等各个领域。公司业务同时涵盖自动化设备技术的研究、生产和销售,主要服 务轻型电子产业产品的生产、制造、测试等环节,并提供相关产品的售后与技术服 务。公司在激光应用服务领域深耕多年,基于对行业和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积极 布局激光产业链中游光纤激光器业务。目前智能装备业务为公司第二大主营业务, 也将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激光是指特定的物质受到外部强能量激发而产生的光。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光,激光 具有发散度小、亮度高、单色性好、相干性好等一系列特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 工业制造、信息通讯、生物医疗、科研军事等诸多领域,并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 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经多年的发展,激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形成了完 整的产业链。激光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光源、光学材料及其他材料;中游主要为各 种激光器、机械系统、数控系统等;下游则是成套的激光加工设备,如激光切割机、 激光焊接机、激光打标机等。激光产业链的终端应用领域包括汽车、机械、通信、 医疗、航空航天等。
激光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行业,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对行业的发展进行扶持。政 策的制定从技术突破、产业发展和应用拓展三个方向出发,鼓励激光企业自主创新 掌握核心技术并促进其与高端制造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完善的激光制造产业体系。 公司最初从事激光应用服务业务,根据激光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实际情况和对 于激光行业未来在高端制造领域重要性的预判,自下而上的向激光产业链上游进行 延伸。公司 2017 年通过收购金东唐积极布局激光产业链下游激光设备领域,2022 年通过向海富光子增资及收购其部分股权向激光产业链中游光纤激光器领域进行 拓展,此举拓宽了公司技术与产品线,提升了公司的综合实力。
4.2. 金东唐切入新能源领域,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公司 2017 年通过收购上海金东唐拓展了智能装备业务,彼时金东唐主营业务是测 试治具、自动检测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其主要产品包括光板测试治具、 功能测试治具、ICT/FCT 自动检测设备、视觉检测设备等自动化设备,是一家综合 测试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金东唐是一家专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综合方案供应 商。2021 年,金东唐切入新能源领域,自主研发推出新能源汽车电池顶盖激光设备 自动化产线,该自动化产线包括自动上下料、激光焊接电极、激光焊接防爆阀、电 性能检测、氦气漏气检测、包装等全工序,可有效满足客户的产线需求,已通过客 户验证。2022 年该自动化产线实现批量出货,客户主要为国内领先的电池制造厂商 的核心供应商。
2017-2020 年,金东唐业绩表现整体稳定。2021 年上半年,由于受到电子信息制造 业周期性、嘉兴生产基地刚刚投产且产能尚未达到预期及发货后客户验收期相对较 长的不利影响,金东唐出现亏损,由此影响其全年业绩。2022 年上半年,金东唐仍 然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周期较长、发货后客户验收周期长、验证后回款账龄 长等考验,但其整体实现扭亏为盈。预计未来随着以激光为核心的各类设备的研发 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和客户资源不断积累,金东唐整体盈利能力将有大幅改善。
激光加工设备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激光切割机、激光焊接机、激光打标机等。根据 2021 年激光设备规模和细分领域设备规模,在中国激光加工设备应用中所占比例最 大的是激光切割设备,占 40%;激光焊接设备占 14%;激光打标设备占 13%;半导 体和显示设备占 12%;精密加工设备占 9%;非金属加工占 7%;其他设备占 5%。 激光的空间控制性和时间控制性优良,对加工对象的材质、形状、尺寸和加工环境 的自由度都很大,激光加工系统与计算机数控技术相结合可构成高效自动化加工设 备,应用于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进行切割、焊接、打标等。
根据《2022 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近年来全球激光设备市场发展迅猛,市场规 模由 2018 年的 137.6 亿美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232 亿美元,CAGR13.95%,预计 2023 年,全球激光设备市场规模仍将保持上升趋势,达到 267.2 亿美元。《2022 中国激光 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2022 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由 495 亿元增长至 876 亿元,CAGR12.09%。2018-2022 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占比均超过 50%,中国 是激光设备最大的应用市场。预计未来随着激光技术在精细化制造、智能制造等领 域重要性的进一步凸显及半导体、新能源等下游应用领域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激 光设备市场前景仍然广阔。
4.3. 海富光子技术实力雄厚,专注军品有望扭亏为盈
公司 2022 年通过增资及收购海富光子部分股权,实现对其控股,海富光子为公司光 纤激光器业务的经营主体。海富光子主营高端光纤激光器,是国内最早研制万瓦级 光纤激光器的单位之一,是目前国内少数可以批量生产单纤 5kW-10kW 光纤激光器 的厂商,主要产品包括高性能单纤单模大功率连续光纤激光器、高光束质量光纤激 光系统、高性能窄线宽光纤激光器和高能量高功率纳秒脉冲光纤激光器等。
海富光子拥有 100 余项专利,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但由于对产品的市场定位不清 晰及远离激光产业主要市场等原因,在公司此次增资及收购之前,海富光子 2020 年 和 2021 年 1-7 月处于亏损状态,分别亏损 2606.09 万元和 3214.25 万元,其技术实 力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公司收购海富光子之后,重点帮助海富光子重新定位市场, 加强内部整合,在管理指导、市场推广、资源共享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海富 光子技术上的优势,使其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项目。同时,海富光子可通过内部需 求对接公司智能装备业务,实现业务上的协同,发展民用和自用业务。根据预测, 2022 年海富光子盈利能力已有较大程度好转。
公司以应用引领激光的发展方向,以光源技术的进步促进应用领域的突破。通过此 次上游并购,填补了公司在激光器领域的空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激光产业链。此 外,海富光子在光纤激光熔覆切焊的应用布局,与公司在新能源行业如锂电、光伏、 储能等的业务拓展具有较高协同性,可以为公司在新领域的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激光器是激光的发生装置,主要由泵浦源、增益介质、谐振腔等组成。泵浦源是激 光器的能量供给来源;增益介质是激光器的核心,会吸收泵浦源提供的能量并将激 光放大;谐振腔是两面互相平行的镜子,其作用是把光线在反射镜间来回反射并多 次经过增益介质,因而在缩短工作物质长度的同时还能达到放大激光功率的目的。
激光器根据增益介质、输出功率、输出波长、输出频率等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种 类。按照增益介质的不同,激光器可分为气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 和固体激光器。2015-2021 年,光纤激光器因其输出激光光束质量好、能量密度高、 电光效率高、使用方便、可加工材料范围广、综合运行成本低等诸多优势,市场份 额由 40.8%稳步上升至 53%并趋于稳定。根据 Laser Focus World 数据,2021 年, IPG、锐科激光、创鑫激光在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份额分别为 28.1%、27.3%、18.3%, 三者合计市场份额超过 70%,市场集中度较高。
近年来,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国内厂商的不断崛起,推动了我国光纤激光器行业 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该行业国产替代的进程。2015-2021 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 规模由 40.7 亿元增长到 124.8 亿元,CAGR20.53%。从出货量结构来看,2020 年我 国光纤激光器出货量中,1KW-3KW 出货量为 4.2 万台,占总出货量的 58.8%;3KW6KW 出货量为 1.98 万台,占比为 27.7%;6KW-10KW 出货量为 0.62 万台,占比为 8.7%;10KW 以上出货量为 0.35 万台,占比为 4.8%。目前,中低功率的光纤激光器 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而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尤其是 6KW-10KW 和 10KW 以上光 纤激光器的国产替代率仍有待提高。
5. 盈利预测
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主要有两大类,分别为应用服务和智能装备。按产品分类,应 用服务业务包括激光应用服务和航空航天零部件业务,智能装备业务包括激光设备、 检测设备、自动化设备和高端光纤激光器的生产制造。 应用服务业务中,激光应用服务 SMT 类业务近年来持续为公司贡献稳定的现金流, 但受电子信息产业周期性等因素影响,PCB 类业务未来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通 宇航空是公司航空航天零部件业务的经营主体,采用传统精密加工技术和 3D 打印 技术生产航空航天零部件并向核心客户成飞集团供货,其与成飞集团订单金额占在手订单总金额 90%左右。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应用服务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 7.5/8.3/8.8 亿元,毛利分别为 3.35/3.74/3.98 亿元。
智能装备业务中,金东唐是公司激光设备、检测设备、自动化设备的经营主体,是 一家专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综合方案供应商。2021 年,金东唐切入新能源领域, 自主研发推出新能源汽车电池顶盖激光设备自动化产线,可有效满足客户的产线需 求。海富光子是公司高端光纤激光器的经营主体,是国内最早研制万瓦级光纤激光 器的单位之一,是目前国内少数可以批量生产单纤 5kW-10kW 光纤激光器的厂商, 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智能装备业务营业收 入分别为 2.98/3.32/3.66 亿元,毛利分别为 8230/9170/10110 万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链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