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初心所系必得始终记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的诞生日本基金会
文:孙晓燕
我的父亲孙平化曾经参与推动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的发展。50年来,他所经历的那段历史,为后人思考中日关系的走向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更为难得的是,父亲在辞世前,在宋庆龄基金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以他微薄的收入建立起来的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为培养中国日本学研究人才发挥着积极作用。
坦率说,我并未亲历过父辈们推动中日复交的那些光辉时刻,但我亲历了孙平化基金成立以来迄今24年的不凡历程,继承与发扬父辈留下的这笔宝贵遗产,是我的一份光荣的责任。
父亲的梦想
1972年7月,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孙平化(左一)率领上海芭蕾舞团对日本进行访问演出
上海芭蕾舞团访日期间,孙平化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右)举行会谈
孙平化基金的“官称”实在是有点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多年来我已习惯称之为“孙平化基金”或“孙基金”。基金来源是父亲生前获得的各种奖金、演讲收入和稿酬,凑在一起不过一百万元。这个规模在今天看来不算丰厚,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万元户”还属凤毛麟角的时期,这百万元堪称“巨款”,足以令父亲“梦想”一番了。
身为中日友协会长的父亲一直认为,中日关系风风雨雨几十年,此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相互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为此,能建立一个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鼓励更多中国学者投身日本学研究,是父亲的一个夙愿。
那时,在日本茨城县日中友协的朋友们集资帮助下,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建立起“孙平化文库”,将父亲珍藏的日文图书供社会阅读。1996年,父亲曾向北外日研中心捐款,计划设立学术奖励基金,但按照当时基金运营的法规,北外日研中心无法对基金实施管理。
1997年,父亲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我便代他登门求助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表示,按规定百万元左右的金额可以在宋庆龄基金会下设立专项基金。得到对方的明确答复和全力支持后,父亲抱病亲自办理了捐赠遗嘱。北外日研中心也表示,此前已接受的捐款将转入新成立的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
父亲辞世 基金诞生
1997年8月5日,父亲已无法进食、起身,神智也逐渐模糊。宋庆龄基金会、北外日研中心及公证处相关人员赶到病房,共同执行公证书的签署。当时,病重的父亲足足写了20分钟,才歪七扭八地将“孙平化”三个字聚齐了所有笔划。父亲的书法也算是小有口碑的,他的日本朋友没少请他题字赠言。相比之下,留在捐赠遗嘱上的这个签名堪称他一生中最差的笔迹,但毫无疑问这也是他最震撼的绝笔。父亲在这20分钟里所展现的坚持,令我终生难忘。10天后,父亲于8月15日故世。
1997年9月26日,时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会长黄华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孙平化基金。11月,我母亲及北外日研中心分别向宋庆龄基金会履行捐款的法律手续。同时,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由宋庆龄基金会代表2名、北外日研中心代表2名及我(捐赠人指定的个人代表)5人组成。已经退休的原文化部副部长、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资深中日关系研究专家刘德有先生欣然接受管委会主任一职。
参与孙平化基金评审工作的专家们在认真商讨
管委会第一次会议决议为孙平化基金的发展定调,刘德有先生的话令我记忆尤新:“中国应该形成基于五千年中华文化底蕴的自己的日本学研究,不应只是日本的日本学研究的亚流。”接着,管委会制定了孙平化基金的奖励范围:人文科学领域、中国学术机构、五十岁以下的学者。刘德有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和我父亲同时走上中日关系的拓荒路,他对父亲的了解之深,充分体现在了他对孙平化基金的发展思路上,这也成为孙平化基金24年来遵循的初心。
持之以恒 稳步发展
孙平化基金于1998年开始第一届颁奖,之后两年一届,第三届后至今三年颁奖一次。这是管委会在摸索中听取专家意见,考虑日本学研究界50岁以下中青年学者研究成果数量的积累,所确定的最佳颁奖周期。
24年来,孙平化基金不因中日关系遭遇困境而不为,也不为争知名度而抢风头,始终秉持严谨的治学之风。正因如此,孙平化基金成立后,申报作品规模和社会关注度一直呈现逐届上升的稳步发展趋势。到第八届和第九届时,申报规模和媒体报道出现强劲增长。
孙平化基金本金微薄,与十分有限的奖金相比,申报者们更看重的是自身学术上的成长。孙平化基金从起步时,就坚持商请由国内日本学研究多领域高水平专家组成评审团队。之所以用“商请”,是由于无法以市场价格聘请专家。在孙平化基金发展初期,许多享誉中国日本学研究界的专家甚至是免费给予评审的。之后在宋庆龄基金会的支持下,虽然对专家们的评审工作支付了一点劳务费,但远不及社会上公认的“行情”标准。24年来,正是这些专家的无私奉献确保了孙平化基金的学术水平。九届以来总计84名获奖者也以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日后在学术领域的表现回报了园丁们付出的心血。
2021年4月1日,第九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王家瑞为获奖者颁奖。
宋庆龄基金会对历届颁奖活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协助下,历届颁奖仪式上有多位中国国家领导人、三位日本前首相和数位时任日本驻华大使出席颁奖。高规格的颁奖激励了年轻的获奖者们,不少早期获奖人今天已是中国日本学研究的领军人才。
以学术助力中日友好
曾经在中日关系出现困局时,有人提出孙平化基金何不多选些针对性文章。紧跟潮流的研究固然可能博人眼球、名噪一时,但孙平化基金的定位毕竟是学术性的,要通过长期厚重的研究积累为中日关系提供更为广博与深入的思考。
出席第九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颁奖仪式的中日嘉宾在参观获奖作品
孙平化基金九届以来的84部获奖作品涵盖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语言文学、学术类译著等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例如日本古典文学代表作《源氏物语》的研究、清末民初中日两国教育领域状态、近年日本经济探索、日语语法的深度分析、日本茶道文化的解读等。任何国家的国情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以社会科学的严谨态度深入研究解读,正是父亲等前辈所期待的。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后人在借鉴老一辈经验的同时,能够弥补老一辈的缺憾。对于后人,这便是对初心与使命的传承。
孙平化基金致力于培养中国日本学研究的人才,自然不会是一朝一夕之功。然而,“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不忘初心、不计名利、持之以恒,必得始终。
2021年4月1日,第九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图为基金会主要成员、出席仪式嘉宾与全体获奖者在一起合影留念。
202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迎来50周年。回想50年前我的父亲在毛主席、周总理的领导下,为了改善、发展中日关系奔波操劳,他创下的孙平华基金又为中日两国增进了解一直发挥积极作用,不由让我感慨父辈坚定的中日友好信念与为之付出的心血。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加倍努力,让中日合作之手握得更紧,中日友好之心贴得更近。
孙晓燕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
编辑:王焱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