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书山里的墨客

编辑

|书山里的墨客

摘要:

作为德国主要的财政政策之一,“抑制债务”是一项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抑制”(discovery)政策,其目的在于确保德国的财政制度能够实现长远、均衡、多代人之间的平等,并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9年,德国《基本法》正式将“抑制债务”纳入进去,对德国的“整顿”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4年前夜,由于德国又出现了财政赤字,整个国家的经济已经基本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此,为了达到收支均衡,政府又推出了“

黑零政策

”。

这两个方面都反映出德国政府在金融体系中注重均衡与稳定性的基本原则。

金融问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政治活动,因此,对金融问题的研究可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

公共决策

的角度来看,在一个民主体制的作用下,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中的个人,都有增加负债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不同国家的国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义务,而这正是宪法经济理论的起点,也就是用法律的监管来制约国家的行动。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将从金融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出发,分析“负债制动”和“黑色零点”等金融制度对

“负债制度”

“收支均衡制度”

的作用机理,并从理论上验证其理论体系的合理性与限制,并探索其通过什么样的传递途径对我国的宏观经济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德国财政“债务刹车”的缘起

欧洲经济一体化被公认为是地区经济发展中最有成效的国家。

欧洲中央银行奉行“货币先行”原则,

以统一的货币政策为基础,但是否加入欧盟,则以是否有实力可以加入欧盟为前提。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确立了一个清楚的

“趋同标准”

,即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而《稳定与增长公约》则加深了对财务指标达到目标的认识,并为超赤字的处理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

二者一前一后,相辅相成,为欧洲联盟的金融约束制度搭建了一座“华堂”之塔。

德国坚决拥护并遵守了欧洲联盟的财务限制规定,并在这一规定下与其它成员国一起实行自治的金融政策。

但实际上,德国的公共金融体系并没有完全摆脱

“债务刹车”

的制约,“债务刹车”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制约,因此,它必须遵守“财务约束”和“债务约束”的规定。

那么,“债务刹车”又是怎么回事?

“债务刹车”(Development Carrier)

是德国在2009年通过的一项法案,旨在控制政府举债规模,并要求结构性赤字不得超过 GDP的0.35%,从而达到收支均衡的目的。

从客体上讲,德国也不是天生就不喜欢负债,其对于负债的看法来自近代史上的痛苦回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不得不签订了一项惩罚性质的协议,那就是

《凡尔赛和约》

此项条约签订的结果就是,

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让德国本就孱弱的产业一蹶不振,德国已经无力偿还自己的债务,而高企的通货膨胀也随之而至,最终引发了魏玛时代的货币大跌。

德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就是信贷制度崩溃,财政资源匮乏,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混乱。

因此,加快财政实力和提高偿债能力就成了振兴德国经济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由于禁止举债和平衡预算能够防止不断积累的负债膨胀,因此德国迫不及待地想要摆脱这个困境,这就成为了一个无可奈何的选项。

巨大的战损影响着德国的恢复,美国与欧洲针对德国制定了

“道威斯计划

”与

“杨格计划”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道威斯方案》力图通过重建国家的经济来保证赔款的偿还,除了确定了一年十到二十五万金马克之外,还指明了作为赔款来源的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税收和商业税收。

公开发行

铁路债券一百一十亿金马克

和产业债券一百五十亿金马克;

金融外汇,铁路运营和税收的收取都由国际管制。

而道威斯方案突破了德国不能借钱的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垄断产业得以适当地发行债券。

在1930年,世界上存在一百多年的黄金标准崩溃,代替“道威斯计划”的是“杨格计划”,从而使德国政府的赔偿减少到

一千三百九十亿

,并分五十九年偿还。

废除了赔偿理事会在德国的金融和经济方面的全部权力;为处理德国人索赔问题,设立了一个世界结算银行。

很明显,这一“杨格计划”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它的存在为后来德国停止赔偿提供了条件,第二年七月,由于金融危机加剧,这一“杨格计划”也因德暂停赔偿而夭折。

在1949年,德国颁布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宪法》

,以确立在过渡性的民族生活中的新的秩序。

但是,由于公共金融以公益为宗旨,发挥了公益功能,却难以获得真正的“回报”,因此,根据《基本法》,事实上还是不允许政府借债。

60年代初,由于国际油价下跌,全球经济陷入萧条,欧美各国陷入了滞涨,而凯恩斯学派更注重政府的介入,使得政府的财政政策重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财政状况艰难的情况下,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德国需要突破“禁止举债”这一壁垒,对日益过时的

《基本法》进行修订。

从1969年起,德国的《基本法》就开始规定,只要不超出

“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的投资总额”

,就可以向国家借款。

这一修订为德国借债“开了绿灯”,等于给其负债枷锁“松绑”;在借贷数量仍然有一些约束的情况下,这种宽松仅仅是一种“审慎的宽松”。

《基本法》没有对“

长远的、一般的经济发展投资总额”

进行具体的计算,这使得德国政府难以准确界定可供发债的合理范围。

所以,即使是经过修订的《基本法》,也仍然带有很强的“

骑墙性

”,使得判断是否超过了国家债务限额,产生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德国“债务刹车”的运行机制

德国立法“债务刹车”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法理依据。

“债务刹车”条款是在德国明文规定的,被誉为“宪法”的《基本法》不仅确定了“债务刹车”条款的重要性和权威,还明确了它的

独占性

,使其它法规无法与之冲突。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德国确实在寻求一种均衡的公共财政政策,并在立法上对其无度的国债进行了

严格的约束

德国所遭受的货币恶意下跌,使得它对债务和赤字有着异常强烈的危机意识,并有一种“灾难性妄想症”来限制政府的财政扩大。

按照“债务刹车”时间表,从2016开始,德国将不计经济循环所致的财政赤字,将其结构化财政赤字占 GDP比重限制在0.35%以下;从2020开始,各州都不能再有新的负债了。

本文提出,德国对结构性财政预算进行强制性规范,目的在于阻断财政预算“债务化”的渠道,减少财政预算的负面效应。

通过控制各州新增的国债,可以有效地截断州层面的国债“膨胀”之路,从而有效地化解现有国债。

在实际操作上,德国政府通过

“债务刹车”

的运作方式来提高政府的财务效益,达到政府收支的均衡。

各州是否按时偿付其所欠下的国债关系到国家的信用与信用,也是“债务刹车”政策实施效果的测试。

对于像

巴伐利亚,汉堡,北威等州

这样财力雄厚,税收基础稳固的州政府来说,按时偿还债务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对于不莱梅,萨尔,石荷等州来说,他们的经济状况并不算太好,想要扭转经济形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德国各州的负债状况差异较大,其偿还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负债均衡。

“债务刹车”对此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应对:一是通过建立“平权资金”来建立

州际间水平转移;

经济强州为该计划提供税收,经济弱州得到该计划的资金支持或补贴。

二是通过调节共享税收的比重,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垂直转移支付;增加经济弱州的共同税收比重,使其能从美国得到最大程度的经济援助。

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债务刹车”所蕴含的均衡机理,使德国的负债运作与经营具有独特的特征,这也反映了德国的

“以秩序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德国制定了“债务刹车”政策,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来控制国家的负债,并对各州和联邦的负债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维持国家的财政状况和社会稳定。

“债务刹车”与“黑零政策”的差异

“刹车”与“黑零”是两个频率较高的词汇,德国的财务不能回避。

“刹车”为“债务刹车”,重点放在了国债上,“黑零”为“黑零政策”,重点也放在了国债上。

在公共经济学中,“黑色”的意思是指政府的收入超过了政府的开支,而不是政府的收支平衡。

黑零

,就是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距,如果财务上的差距是黑色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黑零。

“黑零政策”是指在收支相抵的基础上,实行动态均衡的经济政策概念。

2009年,德国新任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上任,朔伊布勒在经济疲软、负债过高的情况下,大力推行了以均衡作为财政准则的“黑零政策”。

这种

“黑色”的执著和坚守

迅速取得了成功,2014年德国的财政出现了转机,在45年后再次上演了“平衡”的神话。

应该说,即使在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发展的正常阶段之后,取得这样的成就也是弥足珍贵的。

“债务刹车”与“黑零政策”都属于

公共经济学的范畴

,无论是在负债方面的约束,还是在政策方向上的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近几年的财政走向。

理顺二者的相互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与掌握二者对德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机制与效果。

我认为,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其适用的客体与范围的差异;“债务刹车”指的是德国政府和各州政府的负债约束,而“黑零政策”指的是德国政府和各州政府在财务上的

决策方向。

二者都与公共财务有关,但却分别指着两个不同的层次。

在公共经济学中,政府的收入和支出都属于“流”的范围,而政府的负债都属于

“存量”

的范围。

在没有外部资金支持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财政收支一旦发生逆差,那么其负债将会进一步扩大,而负债的扩大将会反过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

一国负债过多,国家的财政就会承受更多的赤字,而由于负债过多而产生的利息,将会成为明年财政开支的主要来源。

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但二者都从

“流量”、“存量”

两个维度出发,旨在抑制“机会主义”和“赤字驱动型”扩张,使政府的预算运行在一个动态的均衡轨道上,在此方面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不坚持“黑零”,那么所谓的“债务刹车”就是一个

无稽之谈

,如果不坚持“负债”,那么所谓的“黑零政策”注定只是一个短暂的方案。

“债务刹车”和“黑零政策”是一对既依赖又制约的“孪生规则”,它们在德国的财务运作中起着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春荣、姜文. “德国模式”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及其所面临的挑战[J]. 国际论坛,2011.06.

[2] 杨文忠.德国的失业保险和促进就业[J].中国劳动保障,2009.04.

[3] 姜维真. 德国解雇保护法律制度述评[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6.

[4]朱玲.促进就业: 德国劳动力市场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3.

[5]金碚、原磊. 德国金融危机救援行动的评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9.07. [6]姜照辉. 经济危机中的德国如何实现就业奇迹?[J].德国研究,2012.01.

3d光学测量仪

ogp投影仪

上海三维影像测量

影像测量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