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债务创伤贷款30万月收入多少
前言:
在民间投资和消费不足时,需要政府加大财政刺激的力度。
1
以一个故事开始这篇文章。
小张是2018年买的房,那时房价已有所下跌。在经历过2016/2017房价的疯狂后、“房价永远涨”的预期已深入人心,本以为自己捡了漏、抄了底,现在回看却是买在了高位。
虽然房价没有站岗在顶峰,但利率妥妥的站在了高岗、上浮25%,按照当时4.9%基准利率计算的话就是6.125%。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2020年疫情之后,贷款利率、尤其是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经营贷利率一路下行,并迅速的跌至4%附近。
当时就流行一股转贷潮,即把高利率的按揭房贷转成低利率的经营贷。
当时的经营贷政策非常灵活,每月还息到期还本的5年期经营贷、二十年等额本息月还款额十年后结清剩余尾款的经营贷、甚至有像房贷一样二十年等额本息还款的经营贷……
经过一番操作后,小张也顺利的转贷降了约2%的利息。
那之后小张是不是就按部就班的把贷款慢慢结清呢?没有。
疫情期间,小张见证了身边朋友遭遇的降薪、裁员、失业,虽然自己的收入影响不大,但每想到自己的房子跌价超20%、就后悔不迭,人不由自主的也保守起来。
不愿花钱、喜爱存钱,甚至在父母的帮助下、居然把上百万的低息经营贷也给结清了。
小张个案的背后,是近两年整个大环境的嬗变。
企业不愿借钱投资、居民不愿负债消费,不仅不借钱、大家还一个劲的要提前还贷,有钱的把贷款结清、钱少的则结清一部分,哪怕贷款利率越来越低。
在贷款利率下降的同时,存款利率也一再的下调,但这并妨碍大家存款的热情,四大行3%点多的大额存款刚上架就被秒杀,甚至有人为了多拿0.5%的利息、不惜跨城或跨省存款,他们被称为存款特种兵。
不借钱/不投资/不消费、却可劲的存款,当达到一定规模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其实早就有人研究过了,以美籍日裔的经济学家辜朝明最为有名,这会造成“居民资产负债表衰退”,他还为此写过一本书——
《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主要讲述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没有借款人的后果。
而当下,我们似乎也出现了类似的苗头。
2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资产泡沫开始破灭。
手持大量房产和股票的日本企业和居民、其资产大幅缩水,甚至达到严重资不抵债的地步,从技术上看其实已逼近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居民赚到钱的第一选择是什么?不是投资、也不是消费,而是去还债,为了维持自身债务的平衡。
这些个体理性的结果却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缩减。
银行的资产是企业/居民的贷款,银行的负债则是企业/居民的存款,银行吸收存款再去放贷、贷款再创造新的存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此不断扩张,市场中资金宽裕、经济不断增长。
若大家都不借钱、并且还不断的还债甚至存钱的话,则是相反的结果…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不断缩减,用大白话说就是市场中缺钱,以致物价不涨、通货紧缩,并造成了日本经济失去二十年、三十年。
我们大家都厌恶债务,但债务却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近一二十年,地方政府欠了很多债,我们也为债务之多而忧心忡忡、并不时埋怨这种高负债,可大家有没有想过:正是这些高额债务建造了世界一流的高铁/高速/桥梁等基础设施、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而这本身就在创造GDP啊。
你贷款30万做装修,对你来说是压力、可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动力。
如果企业不借钱投资、居民不借钱消费,甚至一有钱还要还债,看似债务额降了、杠杆率降了,但GDP也会随着降低、经济也会随之收缩。
但它还有更严重的后果。
企业需要不断的研发创新来提高其竞争力,甚至不惜借钱来推动。可若企业一有钱就还债,又哪来的资金去搞研发呢?
企业研发出的新产品需要消费者买单才可以回收成本,可若居民都不愿消费、这种“研发-制造-消费-回本”的闭环就会打破,企业就没了研发创新的意愿。
结果是什么?
技术停滞、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社会消费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停止不前,再扩大到一个国家来说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前文中的小张本可以不提前结清贷款,而把每月的收入用于消费、支持企业新技术下商品或服务,可现在不仅他不消费、还连带着把父母的消费资金也占用了。
这不能怨小张,
它的背后是资产泡沫破灭或资产大幅缩水后的债务创伤。
就像资产泡沫破灭后的日本人一样,眼看着巨额财富缩水、甚至变成负资产,就会对债务产生本能的恐惧,从此不愿借钱、不愿消费,只想存钱。
3
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的一大奇迹,是GDP居然未曾缩减、并且从未低于泡沫巅峰期的水平,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是
日本政府巨额的预算赤字、来抵消企业和居民的不投资/不消费/只存钱的行为。
政府发行巨额债券、筹资用于投资,创造新需求并构成了企业的收入,之后再外溢至员工、让大家都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可以还债不违约。
资产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的债务额迅速扩大、以致达到了天文数字,同时日本央行还成了ETF基金最大的持有人,这正是日本“资产泡沫破灭但GDP没有崩溃”的重要原因。
日本的前车之鉴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在企业和居民不愿投资不愿消费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承担起负债加杠杆的责任、创造需求让企业有业务/居民有工作,从而维持经济增长。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比日本更有优势发挥政府的负债加杠杆职能。
日本政府只能发行国债来筹资创造需求,而中国除了发行政府债券外,还能通过央国企/地方国企/地方融资平台等国有资本来扩大投资、创造需求。
具体怎么操作呢?其实专家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也不妨复述一下。
其中的一个操作是政府筹资解决各地的烂尾楼。
烂尾楼不仅是城市的伤疤,还破坏着社会的财富,同时因不能入住还牵涉到民生问题,一旦烂尾楼复工交房,不仅带动建筑业并外溢至上下游产业,还能让经济、民生、城市面貌都能受益。
这里要解决的只是政府如何负债筹资、谁来具体实施、如何债务分担及还债的问题,这些都是技术细节。
还有就是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也就是政府这两年提的“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
在边疆、偏远地区修高铁/高速不划算?
不能只算经济的小账、还要算政治的大帐,虽然现在看经济收益较差,但长远看对国防/经济/国家安全却十分必要,毕竟政府债务转化成了社会资产、更重要的是对当下经济起到立竿见影的拉动作用。
另外,
在地方债化解过程中也有很多操作能防止“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缩”,从而能托底经济。
很多人担心政府债务过多,会出现拉美、东南亚等国家那样的主权债务危机…这种担心完全多余,因为中国政府债务就像日本政府债务一样是本币债、而不是美元/欧元等外币债,而本币是本国央行印制的,其实有各种办法化解本币债、并不会违约。
最简单的操作就是发新债还旧债,不用还本金、只需还利息。
企业不投资、居民不消费,大家只想存钱还债,这是个体理性,到头来却带来了集体非理性——
资产负债表衰退下的经济停滞,这也是合成谬误的一个表现。
此时,就需要政府出面积极干预,甚至不惜以负债加杠杆的形式。
我们对债务的误解太多,现在是时候改变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