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秘密》是一部上世纪80年代的老电影,据说哈佛商学院曾推荐过。看过之后,我感觉这就是一部兼并收购的宣传片,因为无论是推进剧情,还是影片的主要矛盾都和兼并收购有关。

电影男主角宾利大学毕业,想要去大城市纽约打拼。在从老家堪萨斯的家庭农场出发之前,宾利已经被纽约的一家公司录取了。哪知道他到公司上班第一天,就接到通知,公司被兼并收购了,九成员工被裁,而宾利就在这九成员工里。

没了工作,宾利走投无路,只好到自己的远房亲戚,培高叔叔当董事长的公司求职。培高叔叔掌管着一家大型跨国集团,拥有27个分部,产品小到狗粮大到导弹系统,光总部就有三万名员工,这些员工的工资加起来比世界上一半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都高,公司一年的贷款比墨西哥整个国家的贷款都多。

尽管公司很大,培高叔叔却只给宾利安排了一个收发室的工作。宾利当然不甘心就这样做一份公司底层的工作,他利用在收发室工作的便利,很快就弄清楚了公司的大致情况以及运作流程。正巧公司有位主管被开除,空出了一间大办公室,宾利就利用自己掌握的情况以及聪明才智捏造了一个主管的新身份,搬进了那间空出来的办公室里,还给自己配了个女秘书。从此宾利开始了在一家公司有两种身份,干着两份活,需要随时转换身份,还要时刻防范被人发现的搞笑生活。

宾利这个假冒的主管不仅没被发现,还被拉去参加高管会议。这时他才知道,叔叔的这家大型跨国公司也在面临兼并收购的危机。看到这里,作为一个不是金融专业的观众不禁产生很多疑问:兼并收购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个规模如此大的公司也会面临兼并收购的危机,难道就没有办法防止公司被兼并收购吗?如果你也有这些疑问,请继续往下看。

兼并收购从20世纪初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在企业发展中的位置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到了80年代之后,它已经成为全球企业扩张的主流,而正如我前面所说,《成功的秘密》这部80年代的电影也如实反映了这点。

先说一下兼并收购背后的动因到底是什么? 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得对兼并收购的大概历程有所了解。你一定知道,企业这个概念其实是到工业革命之后才形成的,之前咱们都叫作坊。那么早期企业都是依靠什么发展呢?依靠自身积累来进行扩大再生产的。

直到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才发生了第一次兼并收购的浪潮,接下来30年代又发生了第二次,再接下来就分别是6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几次兼并收购浪潮了。尤其在80年代之后,那种内生式的发展就开始满足不了企业加速增长的趋势。所以,企业的快速扩张主要依靠兼并收购。

那为什么会在这么几个历史时段发生兼并收购浪潮呢?又为什么势头越来越猛呢?这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其中技术革命和行业变革是内因,而金融创新是外因。

以电力为核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引起了全球制造业的飞跃。机械化和流水线的出现,使得大规模的生产成为了可能,同时期还有其它的技术发明,像无线电发明之后,广播、广告就逐渐普及了,市场就变得越来越大,人的需求也就扩张了。

需求扩张了以后,又刺激着更大规模的生产。类似的逻辑也发生在60年代的计算机信息革命,和90年代的互联网技术革命之后。到那时候,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信息交互更加地快捷,这时候跨国的贸易也更加的频繁,市场的规模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那么这些压力和动力,就会促使企业的规模扩张越来越成为必要,相比自我积累式的增长,兼并收购很明显在时间和效率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它能够快速地完成企业的扩张之路。

除此之外,和每次技术革命伴生的还有大规模的行业重构。技术进步会对原有的商业、消费、生产模式都造成冲击,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本、劳动力都会进行重新的配置。

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行业边界,还有定义都会随之发生裂变,一些旧的行业就会下行消失。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压力。比如说蒸汽机、发动机,制冰行业、电报行业、制笔行业、电视机行业,像这些行业,都曾经是某一个时代最热门的行业。

但是,随着新技术的渗透和改造,新的行业崛起,人力、资金都会往那些代表着新技术的地方涌入。老行业里面首先就会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兼并收购,调整产能,然后进行产业升级。接着还会发生跨行业的兼并收购。

金融创新工具,也对兼并收购产生很大的影响。20世纪初,专业的投资银行家出现,就开始把兼并收购做成了专业的买卖。到了60年代之后,各种金融模式层出不穷,兼并收购的交易,就从单一的现金交易发展为各种股权交易。到了80年代以后,有了垃圾债券,就使得这种“蛇吞象”的企业并购成为可能,所以有钱与否都不再成为并购行为的约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成功的秘密》电影里,培高叔叔的大型跨国集团也面临被兼并收购的命运。

到了90年代之后,私募股权基金等各种金融模式和工具的流行,又再次推动企业的兼并收购,变得更加的便利。

所以,整体的趋势就是金融市场的深度越大,工具越发达,兼并收购活动就会越频繁。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技术变革,是互为因果,互相支持的。你很难想象,没有信息技术支持的金融市场会成为全球化的市场,你也很难想象,缺乏全球金融市场的支持,一个单个的企业能够这么快地,这么大规模地集聚资金,完成兼并收购,实现行业的重构和跨越式的增长。

解释清楚了兼并收购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大型企业也可能被收购。我们再来说,如何防止企业被收购。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兼并收购越来越频繁,随之也产生了一些应对之法。

要讲反收购的策略,我们得从恶意收购和协议收购说起。企业的兼井收购,如果是双方情投意合,坐下来协商怎么操办,这就叫“协议收购”。投资者和目标公司的股东,就进行私下的协商,然后商量我们的价格是多少,怎么来实现控股和兼并的目的。另外一种就是“霸王硬上弓式"”的恶意收购,收购公司不经过自标公司的董事会的允许,就强行进行收购活动,希望取得控制权,成为大股东。

所以,当收购方来的时候,如果一个目标企业不愿意就范,它肯定会奋起反抗,联合自己的投资银行设计种种的防御策略,击退收购者。那企业有那些办法来反抗兼并收购呢?

先说毒丸计划,它是在市场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毒丸计划的正式名字叫做“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原理很简单,就是让除了收购方以外的所有股东能够用超低的价格买到新股,然后把恶意收购者的股权据释掉,增加它的收购成本。

再说白衣骑士计划。也就是在碰到恶意收购的时候,企业去找一个跟自己的企业有合作关系,但是又不想控制企业的有钱人来控股自己,驱逐那个不受欢迎的登徒子也就是恶意收购者,这就叫做白衣骑士策略。

除了毒丸计划、白衣骑士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反兼并收购的策略。这些策略大多是在80年代的兼并潮中,被收购企业的投行、律所一起研究发明的。它们的目的都很接近,就是增加收购者的成本,从而击退敌人。比如说有一种策略叫"金色保障降落伞",就是规定恶意收购发生的时候如果这个目标公司的高管被炒掉了的话,你需要支付大笔的离职费用,也就是增加收购的成本。

还有一种策略,叫做"皇冠明珠自残计划"。也就是被收购的公司,卖掉自己最核心、最值钱的资产来降低自己的吸引力,从而使这个收购失败。

希望看到这里,你对兼并收购有了全新的理解。如果你带着这些知识,再去看《成功的秘密》或许有不同的感受。

光学测量公司

光学测量公司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服务好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