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门框和木门框哪个好
文章目录:
1、铝包木门窗选购指南2、陈哲轩|一位90后的灶屋记忆3、高新区危房改造暖人心,贫困户老人笑开颜
铝包木门窗选购指南
如果你正在挑选铝包木窗户,那就不要错过这篇文章,因为动了门窗行业的蛋糕,视频我随时可能会删,建议先收藏后观看,希望能够帮助你避坑。
研究出铝包木窗户的一定是个大神级别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家最早在九零年的时候用的是这种木头窗户啊,木头窗户它的缺点就是怕下雨,怕淋雨
然后就出了这个钢窗,钢窗的缺点就是容易生锈
到了我上初中的时候,出了这个铝合金的推拉窗,这玩意不生锈,但是它间隙大,容易漏风。
然后就是塑钢窗,塑钢窗比上面都强,但是时间久了容易褪色,并且容易老化,经常出现关不上打不开的情况。
到了04年断桥铝出来了,全称叫做隔热静电断桥铝门窗其实本质还是铝合金啊,金属本身的导热性注定决定保温性能不会特别突出。现在最新流行的就是铝包木,外铝内木,不仅有着铝窗的稳定性,同时也有木头的保温性能。
铝包木的核心就是窗框、隔热条、玻璃、五金。
先说这个窗框,买窗户你会经常听到86、90、120等,这些数字其实就是窗户的这个厚度,比如86,就是这个木框加上外面铝材的厚度是86毫米,一般外侧铝材壁厚都是1.4mm的,但是我建议用1.6mm,更厚不容易变形,防风性能、保护性能更好。
另外说说这个隔热条,有的用暖边条,有的用金属冷边条,都可以,不过追求保温性能好的就用暖边条,它耐高温,耐腐蚀,使用冷边条会出现的问题就是,室内室外温差较大的情况下,窗户周围会起凝露,容易破坏木材。
再说说这个玻璃,玻璃一定要选择钢化玻璃,砸碎以后呈蛛网状,认准右上角3C标,一定要用三层两腔中空玻璃,如果想楼层低,追求更好的静音效果就选夹胶玻璃,如果想隔热就low-e玻璃。
想做大落地玻璃的朋友注意玻璃的面积越大,玻璃的厚度也应该越大,具体的,可以参考这个国家推荐指标。
五金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五金用得不好,轻则开关不畅,漏风漏雨,重则扇叶掉落。
听到这里有一些朋友问了啊,是不是只能用了进口五金品牌我告诉你,能用进口的还是进口的,窗户家具不一样,五金坏了维修起来特别麻烦,国外五金经过时间的考验,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大的毛病,但是国内五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稳定性还有待检验
接着就是密封胶条,三元乙丙密封胶条就够了啊,和特斯拉汽车上的密封胶条是一个东西,遮风又挡雨,那些说航空级别的都是忽悠,没必要。
门窗是个定制类产品,三分看产品,七分看安装,安装时辅材一定要选好,不会选择认准以上几个品牌就可以。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陈哲轩|一位90后的灶屋记忆
21世纪之前,在南方农村,人们会把烧饭做菜的地方称为“灶屋”。“厨房”一词,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种既奢望又时兴的叫法。
之所以奢望,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房”是按套计量,“屋”则是按间来算。用“一套房”的空间作为一日三餐的生产基地,是难以想象的奢侈。
至于时兴,就如同秀莲上石圪节公社找胡德禄弄的新发型一样——洋气但脱离乡土气息。
灶屋是一种很写实的叫法,相比厨房,更具烟火气息。
印象中,我家的灶屋——十来平大小的空间,地面用水泥平整,靠近灶台的地方,有一道拇指粗细的裂缝,打我记事起就有了,母亲说是父亲在屋里劈柴时震裂的。墙面用粗腻子简单粉刷过,有一些地方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红砖,看上去像一面旗帜。靠近烟囱的墙面,被熏出了一大片火焰向上蹿动的形状,白天光线好的时候,从稍远的地方望过去,有松柏的模样。
远离灶台的那面墙,镶了几扇笨重的木框窗户。大概是因为油烟大的缘故,窗户的活页经常生锈,导致向外打开的时候,不好发力,向内关闭的时候,发不上力。
后来干脆就不关上了。冬天的时候,在窗框上糊上三层旧报纸,虽然阻了些光亮,但好在省事又防寒。
窗户外头,母亲圈了一个小型鸡圈,平时一些剩饭剩菜,择菜时的烂菜叶子,顺着窗户直接扔进了圈里。向外的窗台上,用稻草和旧棉花做了两个窝,想吃鸡蛋了,伸手就能掏着。
灶屋的门,年久失修。有风就会有节奏。门外是一口大水缸,水缸上的水龙头,被母亲卡着最慢的流速,一年365天,重复滴答。有此经历者都明白其中的妙处。
门对角线的位置,便是灶台。四四方方,稳重得像一位扎马步的气功大师。灶台边是柴火堆。粗柴细枝,有序码放。灶门口有一把瘸了腿的小马扎,垫块板砖,坐得很稳当。碳色的火钳在左手边,竹筒做地吹气筒在右手边。小时候,放学回家,正好赶上做饭的点,母亲负责做饭,我便坐在马扎上负责添柴。偶尔嘴馋了,起身在窗台边,踮起脚够着掏一个鸡蛋,用粗手纸打湿后包起来,埋进远离燃烧中心的草木灰里。有时候会因为火烧得太旺,鸡蛋在灶里爆炸,但动静不大,我也不会因此受伤。闷声一响,意味着这颗鸡蛋,一半是焦味儿,一半是草木灰味儿。不过十分好吃,焦香可口,干净又卫生。
灶台旁边,摆放着一张四方桌,斑驳的漆面,述说着年代的风尘;水杉木的,很沉,需要我跟父亲两个人才能抬得动。
桌上常年摆放着两个带盖的大铁盆,一个装着猪油——猪油雪白雪白的,像极了长大后夏天吃的小布丁雪糕。另一个盆里装着鸡蛋,似古代神话里的聚宝盆一般,里头的东西,永远拿不完。调料盒和一些瓶瓶罐罐,像站岗一样,有序排列。
桌子下的空间,七八个大小不一的泡菜坛子挤在一起,有的坛盖上还压着半块砖头。只有母亲知道每一个坛子里对应着什么菜。萝卜,豆角,霉豆腐……有些是用母亲特别调制的酸水泡着,有些则是用油和辣椒干拌的。春夏秋冬,不同的节气,坛子里装着不同的期待。有的在发酵,有的在冒泡。味道,自然不用多说,没有科技,全是绝活。
桌子的另一边是一个老旧的木制碗柜。70年代老木匠做的,双开门,里面用木板隔成了三个空间。最下层放盛菜的碗和碟;中间放吃饭的碗和剩菜;最上边的一层,最精彩也最复杂,叠罗汉似的放着好些塑料袋,装着明矾、白糖、梅干菜、绿豆……总之,八竿子打不着的、又舍不得扔的、能吃的或者与吃有关的,全用不同颜色的塑料袋装着堆到一起。
筷子簇拥在筷篮子里,筷篮子挂在碗柜的侧边。旁边还挂着竹制的锅刷,干瓢瓜做的水瓢,丝瓜瓤做的洗碗布。几乎是同一种色号,挂在一起,其乐融融。
那会儿,家里还没有电饭煲,需要先把饭烧熟,盛出来再炒菜。柴火灶铁锅烧的饭,会有米汤和锅巴,米汤加白糖,锅巴配坛子菜,加上从草木灰里掏出来的鸡蛋,菜下锅前,就已经五饱六饱了。
灶屋的灯,像是没给足电似的,慵懒又昏暗。泛着秋天田间水稻一样颜色的光,灯泡上被涂上一层“烟熏妆”。吃饭的地方在堂屋,堂屋敞亮,有管状的白炽灯。
饭通常是一荤一素一汤,一小碗坛子菜。荤菜会变着法子做,素菜总是季节性重复。一春天的莴笋和红菜薹,一夏天的黄瓜和豆角,一秋天的茄子和丝瓜,一冬天的萝卜和白菜。
零几年的时候,父亲把整个房子进行了翻新改造,刮了新腻子,贴了地砖。灶屋有了厨房的样子,柴火灶被推平重建,换成了燃气灶,加了油烟机。笨重的木框窗户换成了铝合金的推拉窗。桌子和木碗柜换了位置,泡菜坛子跟着桌子一起,挤在了新的角落。
再后来,我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再也没吃过柴火灶烧的饭菜,泡菜坛子也闲置了——母亲很少再做坛子菜了。
母亲说,懒得做,做了也吃不完。
再再后来,我来了北京。切身感受到了范仲淹所谓“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用筷子来回扒着已经快凉透了的价格不菲的外卖。
难以下咽。
陈哲轩
爱文字的90后北漂
上一篇:赵金庆|我与玉米的恩怨情仇
壹点号一食谈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高新区危房改造暖人心,贫困户老人笑开颜
12月3日,高新区扶贫系统干部来到了金山湾管理处邹家疃村邹立永老人的家中,邹立永正在室内打扫卫生。经过危房改造的房屋室内窗明几净、干净整洁。木框门窗换成了铝合金门窗,室内也吊了顶。说起改造后的房子,邹立永老人高兴地对扶贫干部说:“多亏国家的政策好,不然我做梦都想不到这么多人来帮扶我这一个贫困户,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改造前
改造后
邹立永老人今年88岁,独身一人,因身患疾病导致行动有些迟缓。在2019年的危房鉴定中,他的住房被评定为C级:屋盖变形,局部塌陷,有明显的渗漏迹象;屋架与墙体搭接处有裂缝、破损、松动;墙体抹灰脱落、有渗漏水痕迹;木门窗有破损,隔墙有开裂现象。看着隐患重重的危房,高新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危房改造工作。鉴于老人无子女,家庭条件较差,区住建局、农发局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措凑齐了老人危房改造所需的资金。老人居住的主要房屋被修缮一新,并且贴心的新盘了炕和灶台,帮助老人温暖过冬。院内为老人修缮了新的厕所,崭新的水泥路面连通着老人的住房和大门,再也不用担心“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了。昔日墙面黢黑“脏乱差”的旧居,如今变成了明亮宽敞的新房,邹立永老人心里乐开了花。
农村危房改造民生工程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暖心工程。截至11月底,高新区已完成4户危房改造任务,并全部重新进行了鉴定。通过危房改造工作,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户的住房条件,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保障,让贫困户切实享受到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带来的实惠。
责任编辑:杨云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