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镀金会脱落吗
文章目录:
1、耗费一吨黄金“贴金”,河内这家酒店太贵气了2、一幅裸女图价值上亿,画家常玉一生爱画裸女,最后一幅却画了只象3、现场|茜茜公主的传奇与艺术:“奥匈帝国的明珠”在京展出
耗费一吨黄金“贴金”,河内这家酒店太贵气了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综合报道
据路透社报道,近日,世界纪录联盟和越南吉尼斯大全宣布,河内金湖酒店(Dolce Hanoi Golden Lake Hotel)被认证为“世界上拥有最多黄金装饰(包括外部、内部和室内陈设)的酒店”。
该酒店称从外到内,使用了大约一吨24K黄金用于装修,不仅在越南是首例,也是世界上第一家镀金酒店。
穿着“黄金圣衣”的河内金湖酒店,号称使用了一吨24K黄金用于装修。 河内金湖酒店官网 图
河内金湖酒店坐落在江武湖(Giang Vo Lake)岸边,这里距离河内市中心只有10分钟路程,是河内的黄金地段之一。据Vietnam Insider网站称,该建设总投资1亿美元,于2009年开始动工,2020年7月初正式开业,由美国温德姆酒店集团(Wyndham Hotel Group)经营管理。
金湖酒店共有地下4层,地上25层,建筑外墙使用了5000平方米的镀金瓷砖,因此从外观上来看,就好像披着一件“黄金圣衣”,霸气十足。
一走进内部,映入眼帘的也是令人眩晕的各种金色装饰,镀金的瓷砖、镀金的电梯大门、镀金浴缸、镀金水槽,甚至房间里的马桶也是镀金的。另外,酒店屋顶上还有一个用24K黄金铺成的无边游泳池。
令人眩晕的各种金色装饰 河内金湖酒店官网 图
镀金的电梯大门 河内金湖酒店官网 图
房间里的水槽、浴缸和马桶也是镀金的。 河内金湖酒店官网 图
酒店还很会用“金色”来制造话题,比如餐厅里设计的菜肴里,有“24K黄金”包裹的战斧牛排,还有可食用的“金片”。升至在开业不久的一次宣传活动中,所有出席的模特都被涂成了金色。
“24K黄金”包裹的战斧牛排套餐 河内金湖酒店官网 图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第二家这样的酒店,”越南和平集团董事长(Hoa Binh Group)阮友堂(Nguyen Huu Duong)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他是这家酒店的拥有者。
阮友堂曾是一名越战老兵,退役后做过出租车司机,后来靠建筑和房地产投资发家。他告诉媒体,他计划在越南再建两处“黄金主题”的房产,一处在胡志明市,另一处在越南中部。
不过,与其霸气外露的装修不同,这里每晚的房价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据了解,酒店共有441间客房,房间起价约250美元/晚(约人民币1600元/晚),与周边的豪华酒店相比,并无太大的差距。
用24K黄金铺成的无边游泳池 河内金湖酒店官网 图
淋雨处的镀金马赛克砖 河内金湖酒店官网 图
游泳池外景色很美丽 河内金湖酒店官网 图
其实,金湖旅馆并非世界上第一座喜欢“贴金”的酒店。举例来说,阿联酋的酋长皇宫饭店(Emirates Palace Hotel)有镀金的天花板和墙面;位于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川普国际酒店(Trump International Hotel)拥有镀金窗户,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美国迈阿密海滩的卡苏阿瑞纳别墅(Villa Casa Casuarina),又被称为范思哲大宅,里面的游泳池底部镶嵌了100万颗马赛克玻璃和大量的黄金。
范思哲大宅的游泳池底部镶嵌了100万颗马赛克玻璃和大量的黄金。 资料图
阮友堂说:“观光业是河内地方经济支柱,必须有独特的产品来吸引游客。从这个意义上说,河内金湖酒店将成为游客不可错过的地方。”
根据河内最近发布的“到2030年旅游业发展战略”显示,河内计划到2025年接待3900万旅客,其中包括900万外国游客,目标收入达到65.3亿美元。不过受到今年疫情的影响,河内旅游部门希望引入新的旅游产品,提高吸引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刘威
一幅裸女图价值上亿,画家常玉一生爱画裸女,最后一幅却画了只象
1
常玉特别喜欢画裸女,他这一生都钟情于裸体绘画艺术。
在2019年11月23日的艺术品拍卖会上,他的油画作品《五裸女》以3.039亿港币卖了出去。
然而在他生前,妻子却因常玉爱画裸女的缘故与他分道扬镳,众人也对他议论纷纷。
谁也没想到在他去世之后,这些裸女画却成了传世佳作。
常玉究竟是何方人士?他为何这么坚持画裸女?
这些画又有什么过人之处,竟能在他去世之后引得无数富商争相竞价,只为买一幅他的画作回家?
2
1900年10月14日,常玉出生在四川顺庆,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南充。
常玉爸爸是当地有名的画师,妈妈是当地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
家里被街坊邻居们称为“常百万”,经营着当地最大的丝绸厂,生意涉足很多行业,日赚斗金。
常玉还有一个哥哥,典型的中国大户人家的长子,年少老成,外能承担家业,内懂爱护幼弟。
作为大户人家的小少爷,被父母叫做“有书”的常玉,就这么无忧无虑,又有些无法无天地长大。
也许是遗传了天赋,也许是受父亲的熏陶,从小常玉就在绘画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父亲对此欣喜过旺,于是在常玉十岁那年,父亲托了很多关系,让他跟着“晚清第一词人”赵熙学习绘画。
这种有求必应的生活看似美好,但却在常玉的人生中埋下了过于天真烂漫的种子。
五四运动后,一阵出国的热潮迎面扑来,很多进步子弟都以“出国”为镀金的前提,常玉也不例外。
那年,他与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坐上了去往法国的游船。
虽然大家都是为了追求艺术信仰,毅然走上了远赴他乡求学的道路,但是到了巴黎的常玉却显得十分另类。
因为家境优渥,常玉不需要像同学们一样四处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除此之外,当同学都到美术学院进修,系统地学习绘画技术时,他却整日逍遥在大街小巷里。
每天,常玉都要花大把时间,泡在巴黎街头的咖啡馆,什么都不做,喝着咖啡,观察路上的行人,随后画出他们的形态和生活。
有时候,他也到网球场打球,或者坐在咖啡馆里看《红楼梦》。
兴之所至,就随手拿出小提琴,演奏几曲。
他不愁挣不到钱也不怕没钱花,因为大哥会定期把丰厚的生活费汇给常玉。
而常玉也为人豪爽,出手阔绰,对认识的新朋友毫不吝啬,经常大摆宴席邀请大家。
所以在众人眼中,常玉一直都是个吃喝玩乐、挥金如土的“热情”公子哥。
然而他的不同,可不只局限于此。
3
常玉在艺术风格的追求上,也表现得特立独行,而且令大家有些“难以接受”。
与徐悲鸿追求写实主义创作风格不同,常玉希望用西方的思想,冲击中国的绘画理念,打破传统、保守的绘画风格。
试图打破世俗眼光的常玉,一生最爱画裸女,十分擅长画全身女像。
比起窈窕纤瘦的美女,常玉更爱把美女画成丰满肥胖的样子。
兴趣所致,他通常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一幅画稿。他常用白色和粉色为主色调,用抽象的艺术表达,来创作裸女画作。
有趣的是,他经常把观察到的人,不论男女老少,统统按照自己的风格,画成裸体女性。
为了更好地创作,他还经常在咖啡厅与各种美女搭讪聊天,光他画过的裸体女模特就有上百位。
有人回忆说,他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跳舞,但是却擅长跟各种类型的美女们聊天,很有《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风采。
因为从小师从名师,常玉的中国传统画技扎实,加上融合了西方的绘画技艺,他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提升速度很快。
但是,即便是思想开放的巴黎,人们对于常玉这种前卫的创作风格,还是不太能够接受。
所以,常玉的画作很难卖出去。很多人劝他改变风格,迎合市场来创作。
但是,不差钱又特立独行的小少爷,又怎么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呢?
而且,在常玉的眼中,他的裸女画并不是低俗或开放的代名词,而是象征着人们内心最真实的独白。
有句话说得好“人靠衣装”,那如果人没有衣服、或卸下外表伪装的皮囊又是什么样子呢?
所以,他依旧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初心,还经常高价雇佣女模特,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并且以此为傲。
徐志摩曾经嘲笑常玉画室的沙发破旧,常玉却颇为自豪地回应道:
“你可别小瞧这张沙发,它可被二三百个漂亮女人坐过”。
4
就在常玉沉浸在绘画中悠然自得时,生活却在不经意间给了他“一记耳光”。
常玉的大哥因病去世了。同年,因为种种原因,常家的丝绸厂也倒闭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财富迅速缩水。
原本以为这样的“重击”会让常玉在花销方面有所收敛和规划,谁知在他继承完一笔家产后却依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后来,常玉与一位名叫玛素的女子结婚了,可她却发现常玉完全不懂如何经营家庭。
他不仅把自己的钱挥霍一空,还把玛素的嫁妆拿去变卖,用来维持他挥霍无度的生活。
为了谋生,玛素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然后常玉依然坚持自我,赚钱能力不行,挥霍能力超强。
恋爱时的潇洒浪漫,变成了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这让玛素觉得疲惫不堪。
除此之外,最让玛素受不了的就是常玉的创作风格,没有谁愿意让自己的丈夫日日夜夜的画裸女。
最终,玛素离开了常玉,远嫁摩洛哥。
大哥的离世、妻子的离开,让常玉觉得痛苦不已,但却丝毫无法撼动他骨子里对艺术的那股任性。
1934年,为了维持生活,常玉不得不到中国餐馆打工。后来,甚至到中国家具厂打零工,在屏风和器皿上画画。
即便如此,常玉依旧保持一贯的“自我”作风,他经常跟买画的商人约定:
买画先付钱、画时对方不能看,拿到不能提意见。
除了要求苛刻外,他还经常对画商们“放鸽子”。
画商付了钱,他说自己心情不好懒得画,就这样一拖再拖,等别人拿到画时都已经猴年马月了。
最终,在常玉对自己的放任下,错过了一个个绝好的机遇。那个昔日的阔少爷,虽然才华横溢,日子却越过越穷困。
生活的落寞,终于让常玉尝试改变,后来他选择前往纽约发展,试图改变现状。
但是,他的创作风格依然得不到认同,一年半的时间,他在纽约一张画都没有卖出去,只得又返回自己熟悉的巴黎。
回到巴黎后,他一改以往懒散自由的作风,投入到忘我的创作之中,窝在破旧的小画室拼命画画。
他不懂为何没人欣赏他的画作,只知道每当自己忘我的进行创作时,才能感受到生活中来之不易的“甜头”。
1965年的冬天格外寒冷,60多岁的常玉独自爬上梯子修补破烂的窗户,却不小心摔下了来,瞬间昏迷不醒。
幸好,公寓的门房听到动静,把他送去了医院。
也许是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出院后,常玉积极的在朋友的别墅中筹备了一场画展,生怕他的画会随着他无声的离去。
正如他所预料的,那的确是他办的最后一场画展。
5
落魄的生活,让常玉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孤独。他告诉朋友他在创作一幅画,却又不愿意透露在画什么。
《孤独的象》成画几天后,1966年8月12日凌晨,常玉被发现因煤气泄漏,死于自己家中,享年66岁。
他死后没有家人为其安葬,最终还是常玉曾经打过工的中餐店老板出的钱,把这位出身豪门的贵少爷,安葬在了巴黎的贫民墓园。
“常玉就像他画的《孤独的象》一样孤独,恐怕就是画的自己吧”。后来有人是这么评价这幅画的。
而常玉遗留在画商手中的其他作品,也被成捆出售,一捆只卖几百法郎。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几十年后,这些画作被卖出天价,而保留他作品的画商,更是一夜暴富。
一生创作,未能出名的常玉,在他去世几十年后,他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却被艺术界和画商们争相追捧。
一时之间,大家对常玉的故事充满好奇,对他的一生也唏嘘不已。
有人感慨他一生的经历,从大富大贵到贫穷潦倒,从被人追捧的富家少爷到孤独死去。
也有人说,如果他能放下任性,学会跟画商谋利,也许他活着的时候,艺术才华就能被世人发现,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
但是,人生没有如果,时光不能假设。
不得不说,正是他那任性、纯粹,以及他大起大落地起浮人生,才造就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在常玉的身上,的确有很多不好的习惯,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坚持却令人佩服。
反过来说,如果常玉能在画商之间游走得游刃有余的话,是否还能画出这么有特色、有思想的画作呢?也许答案是否定的,但这已经成了一个没有人能解答的谜题。
可能,就像他自己说的,“我的生命中一无所有,只有绘画。”
现场|茜茜公主的传奇与艺术:“奥匈帝国的明珠”在京展出
茜茜公主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因为电影《茜茜公主》,她成为一代人的银幕经典回忆。茜茜公主全名是伊丽莎白·阿玛莉亚·欧根妮,她在1837出生于巴伐利亚王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长大后的茜茜公主以其美貌和非凡气质在19世纪赢得了无数人的倾慕。在奥匈帝国成立后,茜茜公主与其丈夫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一同加冕成为匈牙利的国王和王后。
为纪念中国与匈牙利建交75周年,中华世纪坛于11月17日推出“奥匈帝国的明珠——茜茜公主与其时代的艺术”展。展览以茜茜公主的生活脉络与人生故事为主线,串联起19世纪奥匈帝国的文化艺术。
展览现场展出300余件/组珍贵展品,包括茜茜公主的多幅油画肖像、生活用品及历史照片,藏品来自匈牙利格德勒皇宫把博物馆、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及私人收藏。这也是国内较大规模、较为全面的关于茜茜公主与奥匈帝国时期的艺术主题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共分为“两大艺术收藏家族的联姻”“马卡特、蒙卡奇与本佐尔,塑造十九世纪奥匈帝国画坛的大师们”“公主的日常”“不朽的时尚符号”四个单元。十九世纪下半叶是匈牙利历史乃至艺术史的重要时期,“奥匈帝国的明珠”展览不仅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系统的茜茜公主题材艺术展,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奥匈帝国文化与匈牙利艺术传统的机会。
格德勒皇宫博物馆即“茜茜公主宫殿”,被誉为“匈牙利的凡尔赛宫”,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今天,它仍是匈牙利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宫殿内的茜茜公主主题展每年都在吸引着大量游客。
茜茜公主在自由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展现出一种浪漫而灵动的个性。这也正是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对她一见倾心的原因。
茜茜以她的美貌和非凡气质在19世纪赢得无数人的倾慕。她那浓密的栗色长发和经典形象,穿着星星图案纱裙、发辫点缀钻石星星,成为时代偶像,并被后人模仿了一个多世纪。
此次展览将带来多幅茜茜的油画肖像、历史照片和雕塑。包括1866年拍摄的《身着匈牙利礼服的伊丽莎白王后》照片,展示了欧洲宫廷的奢华风貌。茜茜穿着层层叠叠的华丽纱裙,头戴王冠,配饰工艺精美,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巅峰。
《身着匈牙利礼服的伊丽莎白王后(1837-1898年)》1866年,匈牙利国家博物馆
展览还展出茜茜与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成婚时的青铜雕像。这尊雕像由皇室委托雕塑家约翰·冯·哈尔比希于1853年雕刻,原作是石膏像,现存于美泉宫。这次展出的是1853年制作的青铜版,来自格德勒皇宫博物馆。
《巴伐利亚公主伊丽莎白·维特尔斯巴赫半身像》1853年,格德勒皇宫
此外,一幅由艺术家弗朗茨·科拉兹刻制的石版画也将亮相,记录了茜茜公主在匈牙利圣冠加冕典礼的场景,画面中的圣冠触碰茜茜肩膀,见证了她与匈牙利深厚的情感联结。
《伊丽莎白王后的加冕典礼》1867年,格德勒皇宫
19世纪下半叶是匈牙利艺术史的辉煌时期,展览也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时代,看到茜茜公主对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活动的热爱与投入,包括她与“钢琴之王”弗朗茨·李斯特、奥匈帝国皇家御用画师汉斯·马卡特、匈牙利最伟大的画家米哈伊·蒙卡奇等艺术名流的交集。此外,茜茜公主对诗歌情有独钟,并深深崇拜裴多菲、海涅、拜伦等诗人,以诗歌表达她的浪漫情怀与自由精神。
茜茜公主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长大,经常逃课去乡间骑马,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即使成年后嫁入皇室,面对繁复的宫廷礼仪,她依然保持着对读书、旅行、骑马的热爱,尤其以精湛的骑术而闻名。
在这次展览中展出了著名艺术家威廉·里希特1877年创作的油画《马背上的伊丽莎白王后》。画中,茜茜公主身着黑色骑装,骑在一匹白马上,身形挺拔,身后是旷野与蓝天,这正是她所钟情的驰骋人生。
《威廉·里希特(Wilhelm Richter):马背上的伊丽莎白王后》,1877年,格德勒皇宫
《伊丽莎白王后骑行服改制》2009年,格德勒皇宫
此外,一件《伊丽莎白王后骑行服改制》展品也将在展览中亮相。这件骑马服为茜茜公主量身定制,黑色的紧身大衣搭配外露蕾丝的领口上衣,配上飘逸的长裙,典雅又富有力量。1889年,她的儿子鲁道夫去世后,她便终生身穿黑衣,以此表达深沉的哀思。
虽然对宫廷生活并不热衷,茜茜却在儿女出生后频繁前往匈牙利,受到了匈牙利人民的热情欢迎。在这片土地上,她找到了久违的自由与内心的安宁,并与匈牙利结下了深厚情感。或许正是这种心灵的契合,促成了她在日后的政治使命中,积极斡旋奥地利和匈牙利,最终推动了奥匈帝国的建立。
展览展出的各种茜茜公主的肖像画
展览展出的各种茜茜公主的肖像画
为纪念这位匈牙利历史上的杰出女性,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特别设立了“伊丽莎白勋章”,以奖励在宗教、慈善和公益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勋章正面雕刻着镀金的玫瑰与圣伊丽莎白的镀金半身像,背面则装饰玫瑰和代表“伊丽莎白”的金色字母“E”。伊丽莎白勋章由皇帝亲自授予,而王后身边的匈牙利侍女们成为了首批获此殊荣的人。
《奥地利皇家的伊丽莎白勋章,二级》1901,格德勒皇宫
展览展出的徽章
展览将通过茜茜公主生前使用的家具、首饰、衣物,以及带有中式图案的精美餐具,全面展现19世纪奥匈帝国的文化艺术风采。
展览展出的各种服饰
展览展出的各种服饰
源于17世纪以来的欧洲传统,19世纪的王室生活依然呈现出巴洛克风格,王室的日常生活使用的家具、金属器和服装也多以复杂纹样和珠宝装饰为主。
《未知的大师: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伊丽莎白王后肖像玻璃窗》1896年,格德勒皇宫
各类宫廷生活使用的器物
各类宫廷生活使用的器物
其中,一套带有“格德勒”图案的瓷杯和瓷碟格外引人注目。这套瓷器是19世纪70年代弗朗茨·约瑟夫送给妻子的礼物,瓷器表面为砖红色,装饰有松、梅、竹的东方纹样,象征“岁寒三友”。
图15 带有“G?d?ll?”图案的瓷器,19世纪,格德勒皇宫
一件展品为金质蓝色珐琅烟盒,镶嵌钻石和红宝石,饰有“I.FJ”首字母和匈牙利王冠。遵循古老的王室传统,皇帝常以赠送纪念品的方式来表彰功绩或表示恩宠。这样精美的烟盒由皇家宫廷珠宝商设计制作,体现了王室的奢华与庄严。
图16 《金烟盒,蓝色搪瓷,饰有钻石和红宝石,上面有首字母“IFJ”和匈牙利王冠》19世纪末,格德勒皇宫
伊丽莎白王后生活中使用的一把晚期比德迈尔风格的扶手椅也将亮相展览。椅子造型优雅,以浅色果树木制成,椅面为藤条编织,极具匠心。这是茜茜在维也纳格德勒皇宫中曾使用的椅子,带有她的生活气息和审美风格。
图17 格德勒伊丽莎白王后套房中的扶手椅,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匈牙利国家博物馆
本次展览带领观众走近这位自由浪漫、才华横溢的公主,通过她的视角领略19世纪奥匈帝国的灿烂艺术与文化。
据悉,展览展至2025年2月16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