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绣花功夫修护胡同,京华再现“老巷幽宅静树依”2、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人间天堂”今更盛——解码名城杭州的文化自信样本3、郑州一老旧小区改造把防盗窗改没了,居民质疑安全问题 社区回应

绣花功夫修护胡同,京华再现“老巷幽宅静树依”

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北京的面孔不只有宽宽的马路和簇新的高楼。那些横亘于老城里,穿越了历史尘埃的胡同,是老北京最具标志性的特色之一。胡同里的古树老宅,沉淀了历史的沧桑,蕴藏着游子的旧梦,也承载着千年古都的乡愁。这里的一砖一瓦历经岁月雕刻,于无声处讲述着古都的变迁。

从衰草离披到花木扶疏

许多人喜欢胡同,或许是因为这些纵横交错的京城脉络为他们的创作营造了鲜活的灵感——

老舍眼中的北京胡同,是少年时代的难忘记忆,艰辛却有滋有味儿的日子;郁达夫文中的北京胡同,是悠然乐天的市井生活,“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恬淡惬意;沈从文笔下的北京胡同,是灯屏琉璃、宝玩填街的繁华景象……

随着时代发展,北京胡同曾一度被指在“衰败、没落”,不少四合院被相继盖成了气派的高楼,弄丢了古宅老树、闲花满地的历史记忆。

近年来,北京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创新改造方式。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获批,明确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在部分老城区,居民可以自愿选择“去或留”,外迁出去的,住上了设施现代化的楼房;留住居民则利用腾退空间改善居住条件,装配现代化厨卫浴等设施。

经过“绣花功夫”的修缮保护,曾经衰草离披、令人怅望的老胡同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文化味儿——古都记忆苏醒了,“老巷幽宅静树依”的京华风韵回来了。

走进东城区南锣鼓巷的玉河畔,仿佛一下子告别了闹市的喧嚣。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景象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珠凝翠叶荷花动,潋滟清波映碧天”的盎然生趣。流水潺潺、绿树成荫,行人的脚步在这里缓下来,心也静了下来。

北京市南锣鼓巷片区雨儿胡同。新华社记者张漫子 摄

顺着河畔蜿蜒的石子路走进雨儿胡同,一条东西走向、不算宽敞的小巷映入眼帘。两边一水儿的青灰色砖墙,每隔几步就是一个院落。院落有门檐、台阶,门楣有吉祥的彩绘,门下有造型不一的门墩,门楼一般有雕花的墙砖,门面有精致而绝不重复的对联。

院落间,藤花闪烁、花香荡漾,从灰墙内伸出的老树枝,仿佛时光的手臂,书写着昔日的老故事。

雨儿胡同13号院是齐白石旧居纪念馆。高墙上透出的几竿修竹,让院内的静谧与禅意隐隐泻出,凝住来往行人的脚步。画家齐白石晚年曾经居住于此,他许多“融前人精粹、取民风自然”的画作也诞生于此。

“小园梅树檐前雪,著我蓑衣数落花”。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郑智威说,每当介绍馆里那些描绘鲜活生动世俗生活的作品,会不自觉地想起齐白石老人的这首题画诗。对齐白石来说,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上游的,无一不可入画。这种广泛、平实的创作取材,和悠然安适的意境,来自胡同文化肌理为画家铺就的温暖底色。

纪念馆不远处的30号院,是最早修缮改造的院落之一。青砖灰瓦、朱门楹联,石纹苍老、花木扶疏。院内,71岁的老居民崇宝才坐在小院已经挂果的核桃树下,细数着秋藤、冬雪、春雨、夏荷这些“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美景。

30号院原为清代值年旗的杂物房,后来收归国有,作为直管公房,给住房困难的职工家庭居住。1988年,崇宝才一家三口搬进30号院的一间北向小屋。那时,总面积3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住了14户居民,每户的居住面积也就十几平方米。

谁家都不够住,怎么办?只能不断在院子里私搭乱建。“自家门口,往前推一块,就搭出个厨房。等家里孩子大了,就把厨房再扩大点,连住人再带上做饭都在一块儿。”回忆起密如蛛网的胡同里房屋杂乱得挤成一团的艰辛,年过古稀的老人凝视着院里被风吹得微微晃动的丝瓜藤,陷入沉思。

厕所,只有胡同里的公厕。遇上下雨、下雪,上了年纪的人用起来特别不方便。冬天,得买煤烧炉子。各家各户在窗根儿底下垒个池子放煤,一个冬天烧煤要花近千块。大雨天,整个院子积水难消,只能蹚水进院。有好心人会捡几块砖头,间隔着放在积水里,于是街坊四邻们就像走梅花桩一样,小心翼翼、摇摇晃晃地踩着走进屋……崇大爷比划着,无奈地笑笑。

拼版照片,上图为:腾退修缮中的沈家本故居(资料照片);下图为:2020年6月10日拍摄的沈家本故居(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新华社发

“这几年,修缮改造后,我们四合院的温情味儿、惬意劲儿回来了。”崇宝才说。

绿荫之下,风动蝉鸣。“以前,我们心心念念盼着拆迁。现在,老街坊们愿意留下来了,家家户户种菜种花,闲暇时就搬个凳子坐在树荫下聊聊天、下下棋。”

“拆除了私搭乱建,阳光照进了我的屋里,也照进了我的心。心情好了,我的身板也硬朗了。大杂院变成了我曾经羡慕不已的中式大院。”这位抗癌10年的老人的脸上皱纹舒展,眼里闪动着光。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和他身后的梁檐窗门上,院子里树影婆娑、花香阵阵。

雨儿胡同30号院内盛开的凌霄花(2022年6月27日摄)。

一位作家曾说,抚慰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不是大修大建,而是在文化滋养下,普通民众在寻常生活中对美生生不息的追寻。

绣花功夫“抚慰城市心灵”

胡同,又写作“衚衕”,意为小巷。最早见诸于文字的“胡同”出现在元杂剧中,取材于三国故事的关汉卿杂剧剧本《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衚衕(胡同)来”之句。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北京到底有多少条胡同?据清末《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当时的北京城共有2077条街巷,其中直接称胡同的有978条;2007年出版发行的《北京胡同志》记载,截至2003年底,北京四城区共存有胡同1928条。

近年来,为在修缮过程中保留老房子的味道,北京研究考证自清乾隆以来的演变过程,恢复胡同的规制格局,重视四合院老材料、老构件的保护和再利用,用传统的修复技艺代替了以往的大拆大建。这些对传承风貌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对局部构件损坏导致构架变形的,用传统支顶加固方法抽换构件;部分墙体存在风化、酥碱、开裂、歪闪等情况,按原规格传统做法,使用剔补、查补、拆砌等施工方案;柱根部糟朽严重时,采用墩接柱子的方法进行修缮……

雨儿胡同30号院因规划定位为片区公共活动交流的共生院,设计师专门为院内的会客室——“槐香客厅”的地面搜集了原汁原味、当时只有大户人家才能使用的民国南洋地砖。

关于这些地砖的发掘,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雨儿胡同30号院内,腾退后的房子改造成的“槐香客厅”,成为居民议事、活动的公共空间(2020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槐香客厅”内的地砖。新华社记者王秋韵 摄

当时,改造务工人员的宿舍恰巧被安排在一个二进四合院形制的大杂院里,而这些宝贵的地砖正“隐藏”在房屋的地面中。工程师们带着惊喜,如获至宝地将它们小心清理出来。经过研究,这些地砖最终使用在了30号院里,负责雨儿胡同改造工程现场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郑天介绍说。

不仅如此,设计方案在保护老建筑风貌的同时,也兼顾了居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在设计初期,设计师提出希望将雨儿胡同30号院的门统一为木门,但有居民担心木门会受潮、变形,于是就提出了能否安装断桥铝户门的想法。设计师们经过研究,最终为居民们安装了双层门。这样一来,屋里面的一扇门是断桥铝制,保证不受温度、湿度影响,关门严丝合缝,冬天不漏风;外门还是木制,保持色调和建筑风格统一,同时又满足了居民需求。

修缮完成后,虽没有拆旧建新的大变样,但保留了院落的历史沧桑感,延续了古城的古韵与气脉。

“以往,我常常修复建筑,但这一次,我感觉更是在修复城市,修复她的文明基底。”郑天深有感慨。

崇古厚今世代传承

位于前门地区的草厂胡同,因旧时为积草之地而得名。这里从西至东整齐排列着十条胡同,是北京保存最好的老胡同片区之一。清朝时期,百余家会馆在这里形成特有的商贾文化,如今,亦有近千个院落坐落其中,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

北京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的雕花砖墙。新华社记者王秋韵 摄

“胡同里一砖一瓦都有故事。让房顶结构或柱子保持通风干燥的通风砖叫‘透风’,家家户户有不同形状的雕刻纹样,有宝瓶状的,寓意平平安安;有葫芦形状的,寓意福禄双全;有喜鹊形状的,寓意着喜上眉梢……”草厂胡同居民、61岁居民李彩仙娓娓道来。

位于大门底部,用来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石质构件叫抱鼓石或门墩,不少四合院的门墩由工匠巧手雕刻了图案装饰,显示着主人的门第和地位。最常见的两种是箱型和鼓型的门墩,也就是常说的方形和圆形的。

“有一种说法是方形门墩儿是文臣家的,因为方形即箱型,取其谐音书香,表示自己是书香门第,也有人品方正的意思;圆形门墩儿是武将家的,代表击鼓进军,身先士卒……”这位在胡同里长大的老北京津津有味地讲述着。

除了门墩,还有雕花砖墙、门簪门楣……胡同里到处是文化和情结,让宅院有了生命。

自去年起,因热心肠、好帮忙而被街坊四邻称为“仙儿姐”的李彩仙,成为前门社区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定期向中外游客介绍老北京的文化肌理。“把这些有生命的历史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些老居民的责任。”

走进胡同深处,槐荫掩映的老墙让时光涌动,岁月的长河静静流淌,前来感受胡同风貌的年轻游客身影随处可见。在千千万万像李彩仙一样的老街坊的热情讲述中,胡同故事,代代流传。

市民走在北京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2019年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任超 摄

崇古厚今,兴城利民。从草厂胡同向北,登上北京景山,俯瞰整座城市,明清时就形成的千百条胡同依旧纵横交错、脉络清晰,在不断持续的修缮改造中,古韵与新貌相融共生。名人故居、戏园会馆、百年老字号、非遗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载体深嵌于胡同之中,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红色文化穿梭流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千年古都的精神力量更加充盈。

越过草木葳蕤的景山,就是筒子河围绕的故宫。

曾经,故宫的角楼,是人们寄托对老北京思念不多的魂牵梦萦之处。如今,宫墙下的黄昏,依旧是带着浓浓的历史年轮、刻勒着岁月的痕迹。但人们会更多地在灰瓦青砖的四九城胡同里流连,亲手触摸老北京越来越清晰、满是烟火味的纹理,品读历史的故事、签注时代的标签,在心里酣畅地感叹一声:北京,我的北京!(记者王秋韵、张漫子)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人间天堂”今更盛——解码名城杭州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杭州6月14日电 题:“人间天堂”今更盛——解码名城杭州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

杭州西湖边的公园里,出生于13世纪中期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雕像静静矗立。雕像的基座上刻着这位旅行家对13世纪末杭州城的印象:“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十万人家……千百年来,杭州以“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享誉四方,勾留下无数文人墨客,营造出世代名城繁华。

6月5日,游客在杭州西湖景区北山街游览,远处为断桥。新华社记者黄宗治 摄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杭州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城市治理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擘画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蓝图。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杭州赓续千年文脉、凝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向世界展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经济繁荣与人文发展交相辉映的新时代盛景。

天堂之城 人文荟萃

杭州城北、良渚港畔。

曾经的一处废弃采石场上,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尽显宋韵之美。2022年8月开放至今,该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40多万人次。此外,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也都位于这一区域,一条“良渚文化大走廊”逐渐成形。

距此1小时车程外,杭州钱塘元宇宙新天地产业园拔地而起。这里锚定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围绕元宇宙核心底层技术和新型应用场景,引进培育大批面向未来的科创企业。

“潮起之江、千古风流。”人文荟萃,自古便是杭州发展的“底气”和“底色”。

自秦朝设钱唐县算起,杭州已有2200多年历史。公元610年,江南运河被重新疏通并纳入中国大运河系统,杭州成为“咽喉吴越,势雄江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的商贸都会。

物华天宝,自然人杰地灵。

于是,杭州便成了李太白笔下的“挥手杭越间,樟亭看潮还”,白居易心头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苏东坡眼里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有陆游手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西湖遍地是名人、遍地是文物、遍地是诗歌。”杭州亚运会设计总监、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说,正是这汪碧水,构建起无数文人心灵栖居的精神家园。

今天的杭州人,依然能够乐享千年文化的熏陶,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南宋时,农历八月十八被正式定为观潮节,直至今日,中秋佳节前后,仍有四海的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奇观。

“读白居易写下的诗,走苏东坡走过的桥,品陆游品过的茶……”具有浓郁杭州特色的传统文化生活,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生机勃勃。

浙江大学教授黄健说,改革开放特别是“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杭州不断夯实物质基础、扩大人文优势,持续推动城市文化从“软装潢”变成“软实力”。

4月2日,西溪湿地,宋韵花朝节。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十余年来,杭州文化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42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9%,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今年“五一”期间,杭州全市各景区景点共计接待游客1074.33万人次,同比增加213%。

2023年4月,杭州万事利丝绸特制的“亚洲之花”丝巾,成为赠予杭州亚运会代表团团长们的“见面礼”;源自杭州径山寺的茶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的茶道;杭州西湖龙井茶叶誉满神州……

“杭州的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与文化保护、繁荣同步提升。”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说。

城以盛民 民因城盛

《说文解字》记载:城,所以盛民也。

自古以来,“以人为本”的文化基因就深深印刻在杭州的治理逻辑中。

防洪筑堤、疏浚河道,千百年以来,多位名宦良牧主政杭州,留下了一段段造福百姓的佳话:唐刺史袁仁敬发动人们种树,九里云松的景象保留至今;中唐名相李泌引湖水入城,建六井以利民;任官三年,白居易疏浚西湖、兴修水利,使百姓受益。

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今日杭州,城市建设尊重客观规律、饱含人文情怀。

杭州,连续16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人情味、治安、文化底蕴、文明程度等评价指标中始终以高分名列前茅。独特的人文气质和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这里吸引各方人才的重要因素。

“这里是一个能够让生存和生活合为一体的地方,有古典韵味又有创新活力,周末图书馆里全是看书的年轻人。”杭州宏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陈明霞说。

“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杭州更加重视城市的“人民属性”,注重发挥城市的人文优势,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撬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生动样本。

在西溪湿地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眼中,西溪的保护是一篇可以获得“甲等”的好文章:约11.5平方公里的湿地成为“城市之肾”,周边是高教密集区、休闲旅游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这个大自然的课堂还吸引了大批学生上科学课。

“杭州把保护好西溪湿地作为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了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刘想说。

4月26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与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新华社记者江汉 摄

钱塘江两岸,“不毛之地”上崛起的文化新地标和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以“莲花碗”为代表的杭州亚运会体育场馆蓄势待发,迎四海宾客。“莲花碗”对面,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的G20杭州峰会主场馆国际博览中心,已成游客观光打卡的“网红景点”。

“从还湖于民、还河于民、还江于民,到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服务人、满足人、激励人、培养人,让市民群众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评判者、获益者。”杭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朱华说。

文质彬彬 行稳致远

岳飞庙、于谦祠、秋瑾墓,青山有幸埋忠骨;“五四宪法”诞生地、爱国卫生运动纪念地,中国空军抗战首捷地,长空无言证国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经由历史文脉沉淀在杭州的时代记忆中,融化在杭州人民的血脉基因里。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系列“最美”现象,成为杭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最佳注脚,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斑马线上,两侧车辆安静等候,行人快速通过。截至2023年5月,杭州市区主要道路斑马线前的礼让率已达94.86%,公交车礼让率达99%。

“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爸爸”黄小荣……2013年以来,杭州每年举行“最美人物”、平民英雄、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礼让斑马线”“孝心车位”“爱国主义红色公交专线”……一个个文明实践品牌润物无声,让杭州成为了一座温暖的善意之城。

6月6日,游客在参观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新时代的杭州更是一座“未来之城”。这里正持续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新举措,给世人展现出一幅在人文熏陶中美丽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更加美丽的神韵画卷。

——杭州努力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精心书写古韵新章。中河岸边,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再现一抹宫墙红;拱宸桥畔,江南古运河文化实景演出让游客如醉梦中。

聚焦“文化惠民”,杭州开发“文化优享”公共文化服务数智应用大场景,纵贯省市县乡村五级,横跨宣传、文旅等近20个部门,点单式配送演出、培训等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匹配、优质均衡、共建共享。

——杭州城南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一条独木舟在遗址厅里静静停泊。它长约5.6米、最宽处约52厘米,厚约2.5厘米,距今已有约8000年历史,号称“中华第一舟”,是远古弄潮儿出没风波里的实证。

相邻的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的社会引领示范效应,借助中国动漫博物馆、中国网络作家村、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国字号文化品牌,突出“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

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说,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快重塑传统文化业态。杭州将深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积极壮大数字内容、影视生产、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用数字化手段全方位展示杭州文化的魅力。

正如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绿水青山的自然风貌、诗画江南的人文底蕴、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人间天堂”杭州,正以“不负历史、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担当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吸引世界在中国的这扇“窗口”凝神驻眸。(记者邬焕庆、袁震宇、俞菀、冯源、马剑)

郑州一老旧小区改造把防盗窗改没了,居民质疑安全问题 社区回应

河南商报记者 韩忠林 文/图

天气热了,打开窗户通风透气是常见的举动。但郑州市惠济区刘寨街道办事处兴隆社区中华园小区的居民,却不敢这样做,因为他们打开窗户,就会有蚊虫迎面而来。业主们说,小区在改造过程中,把原来的纱窗、玻璃窗、防盗窗“三层窗户”改成了只有玻璃窗的“单层窗户”,现在他们不仅担心蚊虫,更担心即将面临的安全问题。

【投诉】小区的“三层窗户”被改造成“单层窗户”

4月17日,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新伟带队前往惠济区中华园等5个老旧小区,调研整治提升工作。

王新伟要求,要坚持民本导向。老旧小区改造要突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各项工作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共同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要坚持规划引领。按照便民、利民、惠民原则,统筹规划提升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在路平、灯明、景美基础上,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购物等多元化新需求,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便捷服务。推动老旧小区整治提升全面覆盖、全速推进,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然而就在郑州市领导视察一周后,中华园小区的居民向河南商报记者打来电话,投诉小区改造中的问题。

“我们小区居民家原来有三层窗户,改造后只剩下一层了。”打电话投诉的业主林先生解释,他所说的“三层窗户”,是指纱窗、玻璃窗和防盗窗,原本小区大多数家庭都有,可是改造后只剩下玻璃窗。

“天越来越热,打开窗户通通风挺好的。”林先生说,尴尬的是,因为没有纱窗,居民们一打开窗户,就会有各种蚊虫飞进来,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纱窗的事还好解决,可是防盗窗没了,就直接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隐患。”林先生表示,小区前些年失窃案件频发,居民们因此才纷纷装了防盗窗。

“市长调研时说要让我们有安全感,防盗窗没了,哪儿来的安全感。”林先生说。

【探访】外立面粉刷时 外置防盗窗得全部拆除

4月25日,河南商报记者来到位于北三环南阳路交叉口附近的中华园小区了解情况。

河南商报记者发现,小区大部分家庭的窗户都已经焕然一新,基本上都没有纱窗,不过大多数家庭的防盗窗仍然存在。

“玻璃窗很早就换过了,纱窗是那个时候去掉的。当时是自主决定的,想换就换,因此有一些家庭还没换。而防盗窗是在粉刷外立面的时候拆除的,现在正在逐楼进行,所以很多楼的防盗窗还没拆。”业主李先生说。

图说:小区很多家庭的防盗窗尚未拆除

李先生说,小区没有物业、保安,前些年连门卫都没有。因此治安状况不是很理想,时常有盗窃事件发生。出于安全考虑,防盗窗成了小区大多数家庭的“标配”。“以前有一户住在五楼的,都被小偷从窗户进去偷了,这谁还敢不装防盗窗啊。”

在李先生的带领下,河南商报记者来到了6号楼,发现有工人正在进行外立面粉刷。而工人们作业的半幅楼上,没有一个外置防盗窗。“外立面装修的时候,防盗窗都得拆了。”现场一位工作人员说。

图说:进行外立面粉刷时,外置防盗窗都得拆除

业主吴先生说,实际上早在3月份,业主们就向施工方反映了纱窗和防盗窗的问题,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而这些天里,业主群里时常有人集体吐槽窗户的事。

“我们小区老人孩子特别多,没有防盗窗不安全,感谢政府小区翻新,我们所有人都愿意配合,但是不能为了配合而忽略现实问题。”另一位业主说。

图说改造前后的窗户对比(一楼时改造前的窗户)

【回应】

A施工方: 已经确定会安装纱窗 半个月左右就能装好

中华园小区改造后,究竟会不会安装纱窗和防盗窗呢?在小区里,河南商报记者见到了施工方河南安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一位刘姓负责人。

刘姓负责人介绍,小区以前的窗户大都是塑钢的,改造后换成了断桥铝的,在质量和隔音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他说,小区改造的早期方案里没有纱窗和防盗窗。在业主们反映后,经过申请已经确定会安装纱窗。“三四天內就开始装,这个很快。半个月左右就能装好。”

B社区负责人:一楼居民安装内置防盗窗,二楼以上居民可自费安装

而小区所在的兴隆社区一位杨姓负责人介绍,中华园小区改造从去年10月份开始申请,经过设计、规划等环节,去年年底进入实施阶段,按照规划方案,逐项进行改造。

他说,因为是较早进行改造的小区,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基本上是在摸索中改造。“在早期窗户设计标准出来的时候,纱窗标准没有确定,现在已经确定了,马上就要安装。”

杨姓负责人说,不再安装外置防盗窗,一个是因为政策不允许,另一个是因为需要在外立面覆盖保温层,不适宜安装外置防盗窗。他表示,经过争取,可以为一楼居民安装内置防盗窗。二楼以上居民可自费安装内置防盗窗。

对于社区的说法,一些业主表示接受不了。“本来我们都有防盗窗的,为了配合改造,他们说拆就拆了,也得为我们家里的安全考虑一下吧。”吴先生说。

拆了防盗窗后,该如何保障业主安全呢?兴隆社区上述杨姓负责人表示,新安装的玻璃窗,大于1.5平方米的都用钢化玻璃,本身就有较强的防盗性,而且在改造规划中,也有完善的监控设备。“改造完成后,我们还会给小区引进物业,到时候保洁、保安都会有,目前已经有3家物业表明意向了。”(编辑 华丽娟 吕瑞天)

别墅门窗

高端隔热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

高档断桥铝合金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