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铝合金门窗效果图
文章目录:
1、秦腔名丑王升堂:笑了,哭了,又笑了,又哭了2、鑫闻界|被动式住房,减排之路上的新选项3、什么叫南北通透?老北京人没住过,新北京人不明白
秦腔名丑王升堂:笑了,哭了,又笑了,又哭了
墙上满是老人的照片,记录着他六十余载的舞台掠影,老人说他习惯坐在客厅,看着满墙的自己,发发呆。老人就是秦腔名丑王升堂,今年已经80岁了。
王升堂近期照片
“王老师,你看你的这些照片啥感觉?”我笑着问。
“在艺术上,我谦虚了一辈子,老了后,我觉得我应该骄傲,我一生都在戏里。”
王升堂,1941年农历三月十八出生在长安滦镇红庙村一个普通的农家,说起来,王升堂算是秦腔世家。
“我爷名叫‘真癞子’,大伯叫王庆民,在三意社待过,和苏哲民是一杆子,在文艺界老人里很有名。我父亲排行老二,我四大(叔父)王景民是长安剧团的名角,我五大王庆林是名须生。我在我们家排老三,我大哥、二哥也学戏,我大哥过去和王玉琴等名家在社会上搭班演过,我二哥14岁的时候,被疯狗咬了,要了命。”
老人的眼眸充满光亮,可以看出,老人对秦腔的一份赤诚之心。
“我虚岁15岁的时候,长安剧团在五星演出,演戏间隙招人,我就去考了。”
“你大就在长安剧团,他没有给您引荐一下吗?”我笑着问,王升堂摆摆手。
“没有靠关系!这个要考。”
“考的啥?”我问。
“我只唱了一句乱弹,‘汉苏武在北海……’,当时嗓子好的很,长安剧团书记听后说,不唱了,对了!回去收拾东西,到韦曲报道去!”
1956年5月西安市新民社搬迁至长安县,取名长安县剧团。1956年10月招录了首期学员,王升堂就在其中。
“长安剧团最初在现在酒厂附近,住的是窑洞,我们一波60多名学生是长安剧团的头一窝。”
回想起儿时,王升堂老人非常感慨。
“长安剧团之初没有固定的地方,在窑洞住过,在法院住过,在农校住过,居无定所,经常搬家。我们在冰地上拿顶,老师拿杆子狠抽,把罪受了。”
“老师是真打啊?”我问。
“当时唱戏的都是那样!我们挨打都罢了,老前辈学戏的时候都是生整,打得厉害的很!人常说,要得显富贵,自己背后要受罪。唱戏既要有声,还要有功,还要有扮相,要求很全面。我开始受不了,住窑洞,吃水要抬,一看这个情景,眼泪就下来了,想家了!”
想家归想家,虽然五星到韦曲只有五六十里路,但是王升堂是不能回家的。
“半年后,给我排了《断桥》,我饰演许仙,一上场,观众叫好不断,对我是极大的鼓励。下来给我和我老伴排了《三回头》。”
“您老伴是您的同班同学?”我问。
“是的!我老伴叫孔稳秀,她唱小旦。第二年给我排了本戏《玉镜台》,那时,我化妆起来老师们都说很漂亮。”
王升堂《假婿乘龙》剧照
“王老师,您当时的老师都有谁?”我问。
“五六十年代,长安剧团主要有王新诚,演贫生的,过去和渭南的余巧云搭班,在陕西很有名气。王正秦,王正西兄弟俩,长安剧团起根发苗就是这兄弟俩弄的。宏秀云、窦彩霞唱正旦,周佑民唱二花脸,秦腔名家王辅生老师说,西安没有周佑民这架子,人家斜麻溜道(陕西方言:乱七八糟)都好看。”
说到这里,王升堂开始给我模仿,精准的表情让我笑出了声。
“还有比我大一岁的李雪兰,六十年代红火的很,《红珠女》《金鳞记》很有名气。”
“王老师,您起初学生角,为何转到丑行了?”我问。
“1959年,我声音倒仓,我团当时唱丑角的演员跑了,团导演王正西给我说,‘升娃,我看你穿个官衣能拎起来,你给咱弄了。’我说,‘可以!’由于这个机缘,我转到了丑行。”
“王老师,您感觉您什么时候有名气了?”我问。
“1965年,我团排《沙家浜》,我饰演刁德一这个角色,演出后得到很多人的认可,那时嗓子也基本恢复了。”
“王老师,你认为怎么可以演好现代戏?”我问。
”现代戏比历史剧难演,第一要‘像’,演啥不像不如别唱。要有‘人’,这个‘人’是啥样子?语言是啥样子?表情是啥样子?心里要有人,脸上要有神。人不离神,神不离人,一配套就是‘人物’。刁德一这个人物,很多人拿丑角演,丑化他,我感觉不好!对这个人物,我选择正着演,通过表演控制,表现角色的阴险毒辣。我演《沙家浜》刁德一在西安影响比较大,过去长安县教育局的老局长马局长说,‘升堂在舞台底下蔫蔫的,一上舞台,圪蹴下都是满堂好。”
王升堂《沙家浜》刁德一剧照
老人不好意思地笑。
“《江姐》里我饰演的是特务头子沈养斋,我团用关中道情演这个,每个角都有特点,当年很有影响。”
王升堂在戏的世界里有说不完的话,他对艺术的思考让我印象深刻。
“有人说我的《看女》好!我的老师是王辅生,王老师现实中没有教过我,但我在电视上看,王辅生先生是我尊重的导师,人好的很!”
“《看女》这个戏,您对人物的理解是怎样的?”我问。
“任柳氏这个角色不能处理的太老,是妈看女,不是奶看女。任柳氏这个角色当时顶多三十七八岁,超不多四十。九十年代,张新尚和我在富平演出,张新尚说,‘你这个戏演的活,演的好!但不像老婆。’我说,‘你说对咧!这就不是老婆。’王辅生老师演的非常深入人心,观众就不想了,反正就是她妈。所以王老师有些东西我保留,在演出身份上我按中年妇女演,按‘柳不够’演。”
“王老师,‘柳不够’在陕西话里是什么意思?”我问。
“‘柳不够’就是这个人快言快语,爱说爱笑,和男人之间打情骂俏,人缘很好。这个戏我有自己的处理,上椅子不是坐上去,是顺势窜到椅子上,后面有个情节我也进行了处理,通过这个戏传递给观众快乐,但同时要体现出演员的功力。”
“王老师,您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我问。
“我生活中比较内向,一般没有话。我对我的总结,‘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跳舞的一个人,人认得我,我认不得人,我认得钱,钱认不得我。’”
王老师说着哈哈大笑。
“长安剧团最红火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况?”我问。
“60年代,长安县机关党委书记调到剧团,在这位领导手里,剧团非常兴旺,演出挣了不少钱,用这些钱买了现在的地方,当时一亩地200元,后来还修了剧院。”
王升堂《算卦骗人》剧照
“70年代,我除了演出,在团里做舞台监督,之后我当了演出队队长,其实和团长职责是一样的。1983年宣传部正式任命我为团长兼剧院经理,80年代,戏曲整体不景气,我当时可怜,大家放假,我到处跑演出点,眉县、武功、宝鸡很多地方都跑。我团演员成香娟说,‘王老师可怜的,吃苦在头,搭舞台是他,卸舞台是他,坐车了,人家都上去了,他还在操心大家。’”
“我把我娃的话老记着,事实就是这样,以团为家。”王升堂的眼中渗出了泪水,可以看出他在极力的控制。
“之后领导说年轻人有开发精神,让年轻人上,好吧,我不当团长了。最终长安剧团两亩地的地方和800平方的楼房低了债,剧场也拆了。”
老人的眼眶最终没能阻挡泪水的冲击,两行泪水奔涌而出。
“王老师,您之后去哪里了?”我问。
“我去了长安灯具厂。”
“您一个唱戏的,去灯具厂做什么工作。”我有些不解。
听到我的问话,王升堂破涕为笑。
“灯具厂的厂长是我的戏迷,把我叫去了。1989-1992年灯具厂给我发工资,我负责跑外勤,头衔是灯具厂厂长顾问,我和厂长一个工资,一个月360元。”
王升堂剧照
“王老师您是名演员,去灯具厂跑外勤,内心什么感受?”我问。
老人的眼眶又红了。
“我心里不好受!两年后,各种原因,长安剧团又让我回剧团,最后我回来了。领导让我把年轻人带上,我是团长,年轻人是副团长,我开始拉赞助,西安财政局答应给5万元,啥都弄好了,出了一件事情,领导说我没有开发精神,让我当名誉团长,我一听躁了,这是在戏耍我,一气之下,我走了。”
“王老师,您从长安剧团离开,去了灯具厂,之后又回到长安剧团,然后又离开了,您是怎么想的?”我问。
“离开长安剧团,有一次搭班演出,我在舞台旁侧忽然想我闹了这几十年,到底为了啥?我一想,眼泪刷就流下来了,李继祖看到了问我,‘兄弟,你哭啥?’我说,‘没有,迎风落泪了!”最后在杨君民的引荐下,我去了陕西戏曲研究院。”
“您在陕西省研究院演什么戏?”我问。
“我演我的几个戏,《看女》《荒郊义救》《杨三小》《教学》等。六年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合团,人家的政策是聘用人员回家,我60岁的时候又离开了研究院,去了王军武的陕西省唐梨园,一直待到2015年,我当时75岁。”
王升堂《双推磨》剧照
“王老师,您自小进长安剧团,生活的大部人时间都在这里,你现在回长安剧团,踏入到这个院子什么心情?”
听到我的问话,老人像孩子般哭泣,抽泣的声调让人心痛。
“我心里不舒服!不舒服归不舒服,但不能说!”
屋子里非常的寂静,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滞,一阵电话铃忽然想起,王升堂接了起来!
“好!我知道了,年前我时间可以,在灞桥演出,行!要我演《看女》,么有麻达……”。
本文作者秦越和王升堂合影
挂了电话,我问王升堂。
“王老师,您年前还有演出啊?”
“是的!现在和观众见面少了,还是要见见面,社会上有人传言说我死了,我给大家演出,也是为了告诉戏迷,我还没有死。”
我们都笑了!笑着笑着,我想哭……
作者:秦越(陕西戏曲广播主播)
编辑:妍薇 审核:王梅
文章系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鑫闻界|被动式住房,减排之路上的新选项
记者 高寒
2022年的冬天,对于欧洲来说,要格外寒冷一些。
随着天然气气源的日益缺乏,不仅居民供暖“一夜回到解放前”,木柴这一古老能源重新披挂上阵。
还好,对于许多欧洲人来说,一种名为“被动式建筑”的东西,早已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这种房屋由于其极好的保温性能,能使其中的人们不再依赖化石能源来释放热能。
但难题也存在,“气荒”让工厂无法继续生产发泡聚苯乙烯——被动式建筑外墙的核心材料。不得已,欧洲开发商将目光转向中国,希望一家来自山东济南的企业能够顶上产能,一解燃眉之急。
而属于中国被动式建筑的时代,可能刚刚开始。
依靠人体、电器散热,便能撑过冬天?
秋末的济南,已经凉意十足。但在济南东部的一栋独栋小屋里,无需任何采暖设备,人们便可在室内身着单衣。
百米之外的格林堡绿色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大批用于被动式建筑的材料正在被生产出来,等待运往国内外的施工项目,这其中就包括大批来自欧洲的订单。
而企业董事长赵丽现在考虑的,不仅是如何大型的模板材料装进中欧班列的车厢,而是如何让被动式建筑更快地为政府、民众所接受,毕竟,这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已经不是新奇的东西。
1988年,“被动式建筑”的概念首先被德国和瑞典的两位教授提起。1991年,德国达姆施达特市的一栋别墅则成为了第一座采用被动房概念进行设计施工的建筑。2012年,全世界已有37000座被动式建筑,有独栋房屋、公寓、学校、办公楼、游泳馆等。
所谓“被动”二字,主要是从制冷、采暖这个角度来说。即整个房屋不需要人类主动地消耗燃料供暖,仅仅依靠房屋内的人体、电器的自然发热。
“人体是在不断地散发热量,电视、灯泡等电器也同样如此。被动房的理念就是,仅仅依靠这些热源,就可以保持屋内温度稳定在人体舒适区间。”住建部北京康居认证中心主任张小玲介绍。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房屋的需要具备极强的保温性。
说起冬暖夏凉的居住场所,很多人就会想到中学课本里提到的陕北窑洞。由于墙壁坚硬厚实,热量不易传导,因此在每年寒暑之际,也能让室内温度舒适宜人。而被动房,则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窑洞这一居住模式进行复制。
“不仅房屋外墙要采用保温材料,门窗和玻璃也需要具备极高的气密性,通俗地说,就是不能漏风。”张小玲说,强保温、强气密性、无热桥传导,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隔绝热量流失。
而房屋因为密闭而产生的空气流通问题,则需要交给新风系统。“当然,新风系统也会消耗能源,但这足以通过被动式建筑自带的分布式光伏来覆盖。”
被动式建筑的运转模式
在中国北方的山东地区,冬季家庭取暖所消耗的能量,约为每平方米每年11公斤标准煤。而在被动房中,这一数字可以降至1.8公斤。而张小玲的团队也曾经在更加寒冷的北京周边农村做过测算,36户村民居住在被动式建筑中,在冬季维持室内18℃的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暖气、柴火、煤炭等额外能源来提高室内温度。整个房屋,可以节约掉全部供暖所需的能耗。
“当然,如果你需要继续提升温度,到二十五六度,那可能需要补充额外供暖手段,但对于现在的中国广大北方农村来说,即使烧足炭火,也很难达到18℃的室内温度。”张小玲说。
清洁环保采暖,地方政府的痛点
被动式住房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其技术上的可操作性,目前在住户较为分散、集中供暖成本较大的欧洲、北美、俄罗斯等地,已经较为普遍。目前在德国等发达国家,不少地方政府已经要求新建房屋百分之百为被动式建筑。
而对于中国来说,除了采暖,被动式住房还被赋予了环保和减碳意义。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5.8%,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6%。虽然,这其中有一大部分的碳排放量是出现在建筑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但近年来居民生产生活因为取暖所产生的的碳排放,也日益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人口密集的华北平原和山东,同时也是全国减排压力最大的地区。每到冬季,一旦雾霾笼罩,主要覆盖这一地区的“2+26”城市(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便会迎来工业限产。
近年来,当地政府也在努力让农民采暖实现清洁化,从空气能取暖到政府补贴烧天然气,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告别了过去靠烧柴烧煤取暖的方式。
今年春节,赵丽便来到济南北郊的农村,体验了一把中国普通农民的过冬感觉。
和北方其他地区的农村一样,赵丽看到,几乎所有的农民都穿着厚厚的棉衣,聚集在一个屋子里。因为为了节约燃气取暖费用,村民一般并不会将各个屋子的散热器全部启用。而农村的砖房甚至土坯房,又使得这仅有的热量十分容易流失。
即便这样,这些燃气费用也是很多村民很难负担得起的。“煤改气,政府会给我们三年补贴,补贴结束后如何取暖,我们还没想好。”一位村民这样对赵丽说。
每到冬天,煤炭都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取暖能源,图为山东一热企负责人赴陕西考察煤炭装车情况
赵丽的丈夫说,我会让你们未来不需要再在室内穿棉衣。
但是赵丽却很谨慎,因为即使只对农户进行部分改造,即只将用作客厅和卧室的几间屋子改成被动房,这些建筑成本依旧是农民难以负担的。
其实不仅是农村。尽管国内很多地方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被动房对于环保的重要意义,但成本却依然是阻碍其大量走向使用的因素。
2020年,国内首个装配式钢结构被动式建筑落地山东建筑大学。无需空调和暖气,室温便可常年稳定在15℃-24℃。但其造价成本,约为每平米8000元,远高于目前普通建筑1500元之内的建造成本。而目前中国农村砖混结构的房屋,其成本大多不足1000元一平米。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这是绕不开的问题。
小目标,让新产业在济南聚集
多年来,张小玲一直致力于被动式建筑在国内的落地推广。她认为,推广被动式建筑,一是要靠企业降成本,二是要靠政府给政策。
2018年,赵丽利用长期旅美积累下来的资源,从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引进全套技术,并在济南高新区成立了格林堡绿色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这家企业主要生产免拆模板材料以及与其配套的断桥构件系统,用于被动式房屋的外墙。在建筑过程中,这些材料同时兼具模板和保温材料的功能。两层隔热材料通过大量断桥构件,紧紧固定在钢筋两侧,作为建筑的内壁和外壁。再在两层材料之间浇筑混凝土,使隔热材料和墙体融为一体,彻底免去了隔热板老化脱落的隐患。
这样一来,房屋建造过程中的大量工地工作往工厂端转移,施工端的压力大大减轻。这种建造模式在农村村居的建设中比传统建造模式更有优势。既使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技术工人和劳动力,人们只需在现场搭接好保温模块,高品质的被动房就可轻而易举地建造出来。且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根据住建部等部门的测算,格林堡产品的隔热性、防火性指标,都领先于现有国内同类产品。
格林堡总工程师John(右)和企业员工在工厂
采用免拆模体系,格林堡已经可以将被动方的建造成本降至每平方米3000元以下,与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基本持平。但是,赵丽相信,未来被动房的成本仍有下降空间。
目前在国内,被动式建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内的中高档社区,例如济南市的某个楼盘,均采用被动房理念设计制造,并获得了住建部和德国能源署双认证,售价在25000元/平米左右。而另一类则是各种各样的实验房、样板房、自建别墅,基本没有成本的压力。
造成被动式建筑目前造价高企的原因,除了其隔热材料和门窗成本相对较高一些,更主要的则是许多材料依然依赖进口。例如防水隔汽膜、预压膨胀密封带等。同时,需要大量使用的核心零部件断桥构件,虽然可以实现国内自主生产,但目前产量不大,导致企业无法降低边际成本。
关于这两点,赵丽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她相信在未来,在济南周边,出现一个围绕被动式建筑的产业集群。从上游的聚苯乙烯、丁基橡胶、铝合金、断桥件,再到中游的墙体材料、节能门窗、隔水隔气材料,直至下游的开发商、设计师、施工单位。
“我国几十年工业化历程无数次证明,任何一个产业,只要实现国产化,并且产生集聚效应,都会有效地降低成本,造福中国的老百姓。”赵丽说。
而剩下的,便是等待市场的开放和规模效应。
未来不用再在室内穿棉衣
除了成本,政府、民众和开发商的接受度,也制约着被动式建筑的推广。
其实对于降低建筑能耗,中国各级政府的努力由来已久。
1980年以来,我国的建筑节能先后经历了30%、50%、65%三个阶段,尤其在降低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供暖能耗、公共建筑能耗和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住建部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引领标准提升进程,在具备条件的园区、街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到2020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000万平方米以上。
随后,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针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广的政策和技术标准陆续出台,在财政补贴、非计容面积奖励、备案价上浮、绿色信贷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优惠。河北、黑龙江、山东、江苏、河北、天津等省市还出台了超低能耗建筑的相关技术标准。
而相关企业也成为了多地争抢的对象。以赵丽为例,目前她就已经接到了来自湖北、浙江等地抛来的橄榄枝,就连同省的兄弟城市烟台,也希望企业能够东迁。
但就政策力度来说,走在全国前列的却是一个在经济版图上不那么有存在感的省份——河北。
作为首都“护城河”,河北的环保压力最重。因此,对于低能耗建筑的需求最为迫切。
河北政策的有力,体现在其对被动式建筑的“指名道姓”。相比于很多省份较笼统地支持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外,河北往往可以单独地将被动式建筑单列出来。
2021年7月,河北省印发《关于支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22-2025年,全省被动房建设面积每年以不低于10%的速度递增。到2025年,全省竣工和在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面积合计达到1340万平方米以上。
同时,河北省还特别注重对于被动房产业的招商引资,提出对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优先用于“一区三基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对高性能门窗、环境一体机、保温系统、专用特种材料等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专有部品部件生产企业采取适当形式给予重点倾斜;支持提升设计、建造、运维等全产业链发展质量。
省内的石家庄、唐山等市也发布了本市政策,推广被动式建筑建设,吸引产业链企业落户。
对于赵丽来说,已经在济南扎根的她,还是希望能够在当地期待产业布局的形成。毕竟,作为北方经济第一大省,山东的市场潜力和产业基础,远非其他省份可以比拟。
感受过北方的严寒,也感受过江南阴雨的腊月,未来,她也希望中国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村乡亲可以住进被动式建筑中,就如同她丈夫曾经给村民描绘出的画面:
“未来不需要再在室内穿棉衣。”
什么叫南北通透?老北京人没住过,新北京人不明白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一、
南北通透这是个用烂了的词儿,成了开发商和中介、卖家忽悠买房人的套路。甚至在我看来都和什么美观大方、营养丰富、性格随和一类的差不多了,反正谁也说不清楚,稀里糊涂的夸吧。
但实际上呢,这个词是有很明确的标准的,从四个字就已经体现出来了。首先就是“南北”,毫无疑问是两边都必须有窗户。然后是“通”,也就是通风,是必须直接面对能形成对流风的,拐弯抹角的不行,中间有墙有门的更不行,那就是“堵”而不是“通”了。最后是“透”,这是采光,是必须采用透亮的大窗户,掏个锅盖大小的那是狗洞豁子机枪眼,观察敌情时有用,日常生活没多大意义。
所以,必须满足了这几条才叫“南北通透”,也就是必须站在南边窗户下能直接面对北边窗户的才行。否则就只能叫“南北向”,算不上通透。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所有的南北房子都能做到通透。
二、
之所以这个词被滥用,其实和北京的建筑史有关。
在历史上,北京,甚至北方讲究的都是“坐北朝南”,而从来没有南北通透。不信可以看看北京的紫禁城、王府和四合院,山西大院直到三北地区的农村院落,几乎所有的房子都只有前边有窗户,而极少有对面也开窗的。即便是有也是很小的窗户,大多用于厨房、厕所和储藏室,目的是为了排出潮气油烟和味道,以及让物资保持通风干燥,方便保存食物和怕潮的东西。至于人住的屋子,那必须只有一面开窗。
之前我很不理解这种建筑形式,总觉得老北京人很傻,难道他们就不知道通风采光的好处吗?尤其是很多小破平房,阴暗潮湿的,开个后窗户不就能解决了吗?
后来大概想明白了,之所以不做通透的就是出于古人的生活经验总结,体现了生存智慧。第一就是气候导致,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只有宜居的才是房子,才是家。那北方的特点是什么?是春天多风沙、夏天干热少雨,秋天挺合适但时间短,冬天却漫长且寒冷。
那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最宜居且节能的房子其实是西北的窑洞,冬暖夏凉还省煤省柴火。通风采光差点儿就差点儿吧,生存第一。北京和华北腹地以及没有山的地方也得模仿,那就盖成三面是墙一面开窗开门的,也类似于窑洞。
其次是当时技术条件限制。甭说古代了,就算是40年之前,北京的楼房还很多都是木质门窗呢。那会儿哪有什么铝合金、塑钢跟断桥铝啊,就这条件您凑合着用吧。那木头门窗的保温性能好吗?用不了几年就变形漏风,保温自然差。
还有就是那会儿也没有玻璃,更别提真空的了,大多都是“高丽纸”,到了冬天顶多加上棉质的门帘子,窗帘子都很少用。纸质的窗户就算再结实也动不动就破,否则古装电视剧都没法拍。
那在动不动就漏风的情况下,弄出个通透会是什么效果?夏天风雨大作的时候满屋子进水,窗户都能给刮飞了。其他天气季节则是暴土扬长,一开门开窗的什么东西都能刮进来。到了冬天这种屋子都没法待人,有多少热气都能给开门一下子带跑了。
还有一点就是隐私和防盗。看看现在的北京胡同,很多后窗户都是对着外边的,这在治安不好的年代很不安全。就算不偷东西,老有趴窗户根儿的也受不了啊。
所以,老北京乃至北方的房子都没有后窗户,这是几千年的经验总结。直到80年代了,北京的平房才兴起开后窗户的热潮。那是因为大家用得起玻璃也买得起煤了,各种堵窗户缝儿的材料和铝合金什么更是出现了,大家这才能享受起通风和采光。
三、
讲两个常识吧,一是看影视的时候,经常见到古代夜行人舔一下手指然后捅窗户纸。不对,正确的姿势是直接舔纸,湿透了才能捅,用手指去抹的话很难把纸弄湿,跟没沾水差不多。
要知道在古代,最穷的人家没窗户或用木板草帘子做窗户,普通人家用比较厚的“麻纸”糊窗户,这都捅不破。然后富贵人家用绢、纱等丝织品,甚至是云母、鱼胶等东西当窗户,这也捅不破。能捅破的就是高丽纸或普通纸,而高丽纸很结实,普通草纸则是厚,在刷上桐油或抹上黄蜡之后都能防水,不容易给沾水捅破了。
所以电影里演的都是胡说八道,这种夜行人刺客的早给抓了。我小时候就试过捅窗户纸,挺费劲的,尤其再是双层纸,也就是窗户外头再糊一层的,要想弄破还挺费劲呢。
其二,在北京80年代之前,玻璃根本不普及,更是很贵,甚至是90年代才真正普遍把纸窗户换掉的。
1969年8月底,北京遭遇了一场特大雹灾,至少几十万的玻璃受损,主要是东房和南房的,有的家庭甚至没一块玻璃幸免。而当时的玻璃非常贵,就是便宜也买不起,而且也没那么多的货。
所以当时的老北京们都是互相帮助,尺寸一样的就先拆邻居朋友的,过些日子再买了给人家还上。人缘儿不好的就忍着吧,如果再穷那就更忍着了。我同学说他爸就人缘不好,又穷又硬,结果一直到他上小学了家里的玻璃才补齐。
所以,别把过去的生活想象的太美好,真要是穿越回去了你受不了的。
四、
还说南北通透。建国后北京盖了很多的苏式建筑,也就是小板楼。大多数都做不到通透,顶多是南北,只有级别高的领导和专家才能住上宜居的,普通全是小窄条没厅的房子,甚至是筒子楼。
而且那会儿平房区的老北京们根本想象不出什么南北通透,还觉得别扭呢。我印象中至少都70年代末了,有个亲戚分了一套南北的小两居,其他亲戚去看房回来就不理解。南边有窗户正常,怎么北边也有啊,那冬天得多冷啊?
这就是人类思维的局限性,没用过的东西,是根本想象不出优劣的。就跟现在很多人吐槽大房子似的:那么大面积怎么扫地墩地啊,没人气,到了冬天能暖和吗,肯定不宜居。
这没办法,人类是逐渐进步的,20年前没多少人羡慕住楼房,40年前甚至很多人甚至理解不了脑袋顶上还有人拉屎。但只要是真的接触和享受过了,那就很难再退回去了。
那会儿我也不理解南北通透的好处,当然主要是兜里的钱不允许我理解,所以第一套小房子就是朝南的,第二套算南北但不通透,有了孩子之后才真正买的大房子,也才知道了南北通透真的太宜居了。
五、
一直到2003年之前,北京人对南北通透没什么感觉,这个词都很少用。因为那会儿主要流行的都是塔楼,而板楼以六层没电梯的为主,不算高档小区,也就谈不上潮流。
现在人们首选板楼,觉得能做到南北通透。但塔楼的优势其实也不少,劣势也就是通风差点儿而已。其他的优点比如外立面变化多,更容易做出特色。节省占地面积,能规划出更漂亮的社区环境。楼栋间距好布置,小区的整体通风好。小户型相对容易设计,实用性也有可能更高。总之就是和板楼各有所长,看追求什么了。真要是大户型的塔楼,也有可能做出南北通透,甚至更宜居。
2003年是因为出现了非典罩情,最早最严重的传播事件发生在香港,淘大花园。感染数字我忘了,反正很惊人。然后专家们就分析了,主要是因为塔楼的通风不好,导致病毒沿核心筒上下乱窜,哪一户都不好幸免。
消息传到大陆自然就都引起警觉了,尤其是北京,罩情最严重的地方。那各个塔楼小区就都躺着中枪了呗,根本就卖不出去了。于是有的开发商就只能临时修改规划,塔楼改板楼。
比如前几天有人问我高碑店的白领家园,说小区的设计怎么有点儿怪似的?为什么怪啊,因为最早规划的是塔楼,挺好看的,但就是因为罩情,所以临时改成了板楼,那这在同等容积率的情况下就不好安排了。开发商是舍不得降低面积太多的,那就只能是缩小社区面积,没办法的事情。
所以是从2003年之后,南北通透才真正在北京流行。但也争论了好久,到底板楼能有多大的优势?这玩意儿没法说,板楼的劣势其实也不少,但既然是市场流行,那开发商就只能跟着流行走,都是没办法的事情。
六、
总之,南北通透的标准的很明确的,我这里只是强调一下,别买房的时候让人给忽悠了。
最后说个很少见怪事儿,我也只是遇到过几次而已。都是在塔楼里,单朝向的暗卫户型,也不知为什么会出现旋风。这个风是从没关严的窗户缝进来的,最终在卫生间里造成损坏,严重的能把吊顶整个掀掉。我遇到过三四次吧,问过不少人了,都讲不明白为什么?有懂行的给我讲讲。
仅供参考。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点击“免费咨询”私信提问即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