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匠人已近暮年,陕西修建窑洞的技艺面临失传2、延安窑洞里的时代光谱3、延安窑洞里的时代光谱

匠人已近暮年,陕西修建窑洞的技艺面临失传

○作者 雷焕

在陕西民居中,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地坑窑 (马元社 摄)

土窑洞与黄土高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远在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陶穴,即下沉式地坑庄;复穴,即坡崖半敞式窑洞庄。西汉时窑洞造型发展,内部设置更适合人居住,比如烟洞、灶台等都很讲究。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的作用有了明确分工,每家分为客屋窑、灶房窑、牲畜窑等,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修窑庄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使窑洞居室大有改进。此后,数百户、数千孔的窑洞村落大量出现。明清时代,窑洞以安全、文明为目标向前发展,大原上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地坑院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彼时被称为“堡子”,有城门,有高楼子,还有通向外界的地道。正如一首民谣所云:“贵客来到我家堂,休笑我家无瓦房,土窑好似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

关中农村的砖窑洞 (姚忠智 摄)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关中局部、渭北高原和陕北地区,以陕北地区最多。窑洞种类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等,现存的以土窑洞、砖窑洞、石窑洞为主。另外,也可以从建筑形式上分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无论窑洞分为何种样式,圆拱形的结构不变,窑背上也离不开天然保温材料——土。

窑洞宾馆 (雷焕 摄)

自古以来,靠崖式的土窑洞存在时间最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多数以窑洞为家的人住的都是建造方便、造价低廉土窑洞。建造土窑洞首先是挖地基。地基的大致形状挖成以后,需要把表面修理平整,行话叫作“刮崖面子”。都处理好后,就开始打窑。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湿土和的泥性黏不好用。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日后住久了,窑壁熏黑,可以再泥。第三步是扎山墙、安门窗。一般是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妇女在热炕上做针线活光线也好。

土窑洞 (姚忠智 摄)

经过这几步,土窑洞基本挖成。土窑洞的崖面高至少9米以上,内部顶高3到4米,深几米至十几米不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渭北地区农民摈弃了土窑洞,改建新式砖窑洞。砖窑洞不必找9米以上的土崖面,就在平地上挖地基。匠人用石头与砂浆砌起高2米多、宽1米的石头根基,在石头根基上用红砖按拱形弧度箍窑。地基上挖出的土或担或吊至窑背上,用铁坠子夯实,称之为垫窑背。窑洞内部装修依据自身经济条件,可粉刷、可吊顶、可贴瓷砖或铺木地板。窑门窗也由老式的木门窗变为新式铝合金或防盗门窗,窑面墙贴外墙砖,顶部加2至3米宽的混凝土或彩钢瓦防雨顶棚,方言叫“窑沿子”。

陕北石窑洞 (雷焕 摄)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贺秀莲结婚是在生产队饲养室的土窑洞里,贺秀莲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少安箍新窑洞,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的愿望最终实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陕北以土窑洞为主,之后石窑洞又逐渐代替了土窑洞。石窑,就是用石块、灰沙垒砌的拱形窑洞。窑面石料按尺寸凿方凿弧,砌面讲究缝隙横平竖直,窑面整体平整、拱圈圆缓,合平规范标准。窑顶前加穿廊抱厦,顶戴花墙,尤显大方。窑口安装大门亮窗,窗棂图案有简有繁、花样多变,什么“朝阳四射式”“蛇盘九蛋式”“勾连万字式”、“十二莲灯式”。小窗加玻璃,也有整个门窗安装里外双层玻璃,即可增加室内明亮度,又可加强保温性,也很美观。陕北窑洞在原始与现代、实用与美观之间不断向前,折射出无限魅力。改革开放后,陕北窑洞大多修建石窑,这也是农民逐渐富裕、手头有钱了的最直接体现,可谓做了过去陕北人想都不敢想的美梦。农村向着“三眼石洞出面面,砖砌围墙一圈圈,花果林木一片片,瓷砖炕围花边边”的方向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修建窑洞的成本逐年升高,楼房成了年轻人追求的目标,同时,修建窑洞的匠人已近暮年,技艺面临失传。好在,各地相关部门已经有了忧患意识,有历史研究价值的窑洞被保护起来,有远见的投资商还将旧日的窑洞重新装修,改成窑洞宾馆,设施一流,让没有住过窑洞的游客体验一把“神仙”瘾。

延安窑洞里的时代光谱

康坪村窑洞民宿。受访者供图

30年前,陕北农民尹治军箍了新窑,娶上了媳妇;而今,他儿子打算结婚后也住窑洞。

尹治军出生在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在窑洞里生活了52年,亲历了窑洞从土窑到石窑、从简陋到现代的变迁。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人类沿用千年的居所。人们利用高原厚实的黄土层和有利地形,凿洞而居。寒来暑往,世代更迭,窑洞是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勤劳耕作、生生不息的见证者,也是延安人心目中永远的家。

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定格在窑洞里。上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深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亲身见闻写成了《西行漫记》一书,客观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正是在延安的窑洞里,他和毛泽东就中国的革命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时代,古老的延安窑洞有了新面貌。行走在黄土高原上,新落成的窑洞错落在沟峁之间,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入住新型窑洞。据统计,近十年间,延安的150多万农业人口中,有一半以上的农户迁入石窑。

尹治军在打扫院子。记者曹槟摄

尹治军最早住的是土窑,当时交通不便,运费比石料还贵。他家的窑洞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的,遇到下雨天不仅潮湿,还有垮塌的风险。他15岁时全家才搬进用杂石砌成的窑。

几年后,他去煤矿打工,在井下的工钱是一天9元,比务农要挣得多。

1990年,尹治军花9000元建起了四孔石窑,和新婚妻子搬进新居。在他看来,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5年后,村里的窑洞通了自来水。2016年,政府出资给窑洞通了天然气。

不断改进的防潮技术,宽敞的室内空间,现代家具和电器,充足的采光,再加上退耕还林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尹治军发现他愈发离不开窑洞,以至于偶尔进城住楼房“都像是受罪”。

尹治军介绍当时结婚的老家具。记者曹槟摄

“2013年陕北洪灾许多窑洞都塌了。之后,村里引进了一种新型的防水树脂瓦铺在窑顶上,再也不怕暴雨了。”尹治军说。

去年,他将两孔窑洞换上铝合金门窗后出租,每月收入租金700元。另两孔自住的窑洞还保留着他结婚时的木质门窗。“我舍不得换,结婚时的老家具还留着。”

与此同时,更多的村民在旅游开发公司的帮助下,将闲置的窑洞包装成特色民宿,吸引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陕北农家生活。

“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人和一些妇女还留在村里,所以才有窑洞闲置出来当民宿。”尹治军说。

康坪村支部书记马海荣说,全村现有45孔窑洞民宿,另有25孔正在装修。新改造的窑洞民宿保留了传统的火炕、土灶台,同时也安装了无线上网、有线电视等现代设施。

“窑洞民宿越来越有名气,节假日常常一房难求。”他说。

康坪村窑洞民宿。受访者供图

有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和客源,更多村民开始投身服务业。经过培训,有20多名村民成为民宿客房服务、导游导购。随之兴起的大棚采摘和农家餐馆也给村民们带来丰厚的收入。

尹治军夫妇从事大棚种植已有十年。过去,他们需要把棚里收获的香瓜挑到20公里外的延安去卖。近年镇上通了新路,络绎不绝的游客就能将他家的瓜果买空,仅此一项他家一年可收入10万元。

去年,他花15万元给儿子买了辆车。尹治军说,以后儿子结婚在城里买房也可以,想回来一起住窑洞也好。

72岁的郝生兰早就搬进了新窑,但是每天还是会回老窑洞看看。

村里一些老的土窑洞还保存完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康坪村曾安置14名北京知青插队落户。郝生兰家几孔建在山坡上的窑洞作为当年北京知青的住所,现已改为知青旧址,供游客学习参观。

知青旧址。受访者供图

这几孔土窑还保留了当年的陈设,一张土炕,一个水缸,几个木箱,一盏煤油灯,几乎就是窑洞里的全部家当。“那时条件艰苦,五六个知青挤在一个土炕上。每天早出晚归和我们一起干农活。”郝生兰说。

如今,年过古稀的郝生兰有了一份工作,负责旧址的打扫和维护,每月有600元收入。

马海荣说,现在虽然很多延安人已经住进了楼房,但还是愿意来农村体验传统的窑洞生活。目前,依托丰富的革命传统和遗迹,以及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大学等机构的师资力量,康坪村现已建成了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户外拓展培训基地等,并依托教育培训带动乡村旅游,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他说,去年仅300多人的康坪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万元,接待了3.2万游客,很多是全国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在校学生,也有不少外国游客前来体验窑洞这种特色民居。

延安窑洞里的时代光谱

康坪村窑洞民宿。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西安5月8日电(记者曹槟、强力静、李华)30年前,陕北农民尹治军箍了新窑,娶上了媳妇;而今,他儿子打算结婚后也住窑洞。

尹治军出生在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在窑洞里生活了52年,亲历了窑洞从土窑到石窑、从简陋到现代的变迁。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人类沿用千年的居所。人们利用高原厚实的黄土层和有利地形,凿洞而居。寒来暑往,世代更迭,窑洞是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勤劳耕作、生生不息的见证者,也是延安人心目中永远的家。

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定格在窑洞里。上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深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亲身见闻写成了《西行漫记》一书,客观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正是在延安的窑洞里,他和毛泽东就中国的革命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时代,古老的延安窑洞有了新面貌。行走在黄土高原上,新落成的窑洞错落在沟峁之间,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入住新型窑洞。据统计,近十年间,延安的150多万农业人口中,有一半以上的农户迁入石窑。

尹治军在打扫院子。新华社记者曹槟摄

尹治军最早住的是土窑,当时交通不便,运费比石料还贵。他家的窑洞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的,遇到下雨天不仅潮湿,还有垮塌的风险。他15岁时全家才搬进用杂石砌成的窑。

几年后,他去煤矿打工,在井下的工钱是一天9元,比务农要挣得多。

1990年,尹治军花9000元建起了四孔石窑,和新婚妻子搬进新居。在他看来,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5年后,村里的窑洞通了自来水。2016年,政府出资给窑洞通了天然气。

不断改进的防潮技术,宽敞的室内空间,现代家具和电器,充足的采光,再加上退耕还林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尹治军发现他愈发离不开窑洞,以至于偶尔进城住楼房“都像是受罪”。

尹治军介绍当时结婚的老家具。新华社记者曹槟摄

“2013年陕北洪灾许多窑洞都塌了。之后,村里引进了一种新型的防水树脂瓦铺在窑顶上,再也不怕暴雨了。”尹治军说。

去年,他将两孔窑洞换上铝合金门窗后出租,每月收入租金700元。另两孔自住的窑洞还保留着他结婚时的木质门窗。“我舍不得换,结婚时的老家具还留着。”

与此同时,更多的村民在旅游开发公司的帮助下,将闲置的窑洞包装成特色民宿,吸引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陕北农家生活。

“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人和一些妇女还留在村里,所以才有窑洞闲置出来当民宿。”尹治军说。

康坪村支部书记马海荣说,全村现有45孔窑洞民宿,另有25孔正在装修。新改造的窑洞民宿保留了传统的火炕、土灶台,同时也安装了无线上网、有线电视等现代设施。

“窑洞民宿越来越有名气,节假日常常一房难求。”他说。

康坪村窑洞民宿。受访者供图

有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和客源,更多村民开始投身服务业。经过培训,有20多名村民成为民宿客房服务、导游导购。随之兴起的大棚采摘和农家餐馆也给村民们带来丰厚的收入。

尹治军夫妇从事大棚种植已有十年。过去,他们需要把棚里收获的香瓜挑到20公里外的延安去卖。近年镇上通了新路,络绎不绝的游客就能将他家的瓜果买空,仅此一项他家一年可收入10万元。

去年,他花15万元给儿子买了辆车。尹治军说,以后儿子结婚在城里买房也可以,想回来一起住窑洞也好。

72岁的郝生兰早就搬进了新窑,但是每天还是会回老窑洞看看。

村里一些老的土窑洞还保存完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康坪村曾安置14名北京知青插队落户。郝生兰家几孔建在山坡上的窑洞作为当年北京知青的住所,现已改为知青旧址,供游客学习参观。

知青旧址。受访者供图

这几孔土窑还保留了当年的陈设,一张土炕,一个水缸,几个木箱,一盏煤油灯,几乎就是窑洞里的全部家当。“那时条件艰苦,五六个知青挤在一个土炕上。每天早出晚归和我们一起干农活。”郝生兰说。

如今,年过古稀的郝生兰有了一份工作,负责旧址的打扫和维护,每月有600元收入。

马海荣说,现在虽然很多延安人已经住进了楼房,但还是愿意来农村体验传统的窑洞生活。目前,依托丰富的革命传统和遗迹,以及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大学等机构的师资力量,康坪村现已建成了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户外拓展培训基地等,并依托教育培训带动乡村旅游,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他说,去年仅300多人的康坪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万元,接待了3.2万游客,很多是全国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在校学生,也有不少外国游客前来体验窑洞这种特色民居。

来源:新华客户端

隔热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

断桥铝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