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安装铝合金门窗好吗视频
文章目录:
1、匠人已近暮年,陕西修建窑洞的技艺面临失传2、阳曲:一个摘帽县的脱贫故事3、延安窑洞里的时代光谱
匠人已近暮年,陕西修建窑洞的技艺面临失传
○作者 雷焕
在陕西民居中,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地坑窑 (马元社 摄)
土窑洞与黄土高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远在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陶穴,即下沉式地坑庄;复穴,即坡崖半敞式窑洞庄。西汉时窑洞造型发展,内部设置更适合人居住,比如烟洞、灶台等都很讲究。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的作用有了明确分工,每家分为客屋窑、灶房窑、牲畜窑等,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修窑庄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使窑洞居室大有改进。此后,数百户、数千孔的窑洞村落大量出现。明清时代,窑洞以安全、文明为目标向前发展,大原上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地坑院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彼时被称为“堡子”,有城门,有高楼子,还有通向外界的地道。正如一首民谣所云:“贵客来到我家堂,休笑我家无瓦房,土窑好似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
关中农村的砖窑洞 (姚忠智 摄)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关中局部、渭北高原和陕北地区,以陕北地区最多。窑洞种类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等,现存的以土窑洞、砖窑洞、石窑洞为主。另外,也可以从建筑形式上分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无论窑洞分为何种样式,圆拱形的结构不变,窑背上也离不开天然保温材料——土。
窑洞宾馆 (雷焕 摄)
自古以来,靠崖式的土窑洞存在时间最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多数以窑洞为家的人住的都是建造方便、造价低廉土窑洞。建造土窑洞首先是挖地基。地基的大致形状挖成以后,需要把表面修理平整,行话叫作“刮崖面子”。都处理好后,就开始打窑。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湿土和的泥性黏不好用。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日后住久了,窑壁熏黑,可以再泥。第三步是扎山墙、安门窗。一般是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妇女在热炕上做针线活光线也好。
土窑洞 (姚忠智 摄)
经过这几步,土窑洞基本挖成。土窑洞的崖面高至少9米以上,内部顶高3到4米,深几米至十几米不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渭北地区农民摈弃了土窑洞,改建新式砖窑洞。砖窑洞不必找9米以上的土崖面,就在平地上挖地基。匠人用石头与砂浆砌起高2米多、宽1米的石头根基,在石头根基上用红砖按拱形弧度箍窑。地基上挖出的土或担或吊至窑背上,用铁坠子夯实,称之为垫窑背。窑洞内部装修依据自身经济条件,可粉刷、可吊顶、可贴瓷砖或铺木地板。窑门窗也由老式的木门窗变为新式铝合金或防盗门窗,窑面墙贴外墙砖,顶部加2至3米宽的混凝土或彩钢瓦防雨顶棚,方言叫“窑沿子”。
陕北石窑洞 (雷焕 摄)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贺秀莲结婚是在生产队饲养室的土窑洞里,贺秀莲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少安箍新窑洞,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的愿望最终实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陕北以土窑洞为主,之后石窑洞又逐渐代替了土窑洞。石窑,就是用石块、灰沙垒砌的拱形窑洞。窑面石料按尺寸凿方凿弧,砌面讲究缝隙横平竖直,窑面整体平整、拱圈圆缓,合平规范标准。窑顶前加穿廊抱厦,顶戴花墙,尤显大方。窑口安装大门亮窗,窗棂图案有简有繁、花样多变,什么“朝阳四射式”“蛇盘九蛋式”“勾连万字式”、“十二莲灯式”。小窗加玻璃,也有整个门窗安装里外双层玻璃,即可增加室内明亮度,又可加强保温性,也很美观。陕北窑洞在原始与现代、实用与美观之间不断向前,折射出无限魅力。改革开放后,陕北窑洞大多修建石窑,这也是农民逐渐富裕、手头有钱了的最直接体现,可谓做了过去陕北人想都不敢想的美梦。农村向着“三眼石洞出面面,砖砌围墙一圈圈,花果林木一片片,瓷砖炕围花边边”的方向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修建窑洞的成本逐年升高,楼房成了年轻人追求的目标,同时,修建窑洞的匠人已近暮年,技艺面临失传。好在,各地相关部门已经有了忧患意识,有历史研究价值的窑洞被保护起来,有远见的投资商还将旧日的窑洞重新装修,改成窑洞宾馆,设施一流,让没有住过窑洞的游客体验一把“神仙”瘾。
阳曲:一个摘帽县的脱贫故事
南留南村乡村农家客栈小木屋,过年期间接待了不少游客。
录古咀村文化活动广场上,村民们聚在一起健身聊天。
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提升渠道,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转型路径,将金融模式创新作为有效载体……近几年,阳曲县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措施,率先成为我省首批脱贫摘帽县,高标准接受了省级贫困县退出评估,14项退出指标均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月2日,本报记者走进阳曲县,看这里的村庄发生的变化,看朝气蓬勃的美丽乡村里百姓的幸福生活。
南留南村 借助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产业 整村实现脱贫
当日8时许,在阳曲县黄寨镇南留南村一排排“乡村农家客栈”附近,参与公益岗位务工的孙春梅刚刚结束清洁工作。作为精准扶贫对象,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成为她的收入之一。
“过年期间,这里接待了不少游客,大部分是以家庭为单位,其中还有老年人。”孙春梅说,每个小院里垒起了旺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断。
记者走进被树木和草坪环抱的“乡村农家客栈”,一个个独立的小木屋被木制的栅栏围着,共有10处。走进小院,登上台阶,2室2卫1厅的房间里,桌椅、空调、热水器、洗浴设施等一应俱全。
2018年春节,刚刚投入运营的“乡村农家客栈”实现了盈利,共接待游客30次,约150余人,收入约5万元。“南留南村作为黄寨镇唯一的贫困村,在实现整村脱贫基础上,借助与正在建设的华夏文明主题园(方特乐园)零距离的区位优势,着力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南留南村主任康先红介绍。
此外,南留南村还引进桃树、玉露香梨、樱桃、白水杏等新品种,种植经济林1700余亩,纳入万亩葡果园,为市民提供采摘地;建设休闲观光亭6座,篱笆墙1000米,绿化漫行步道3800平方米。通过“产业+景观”脱贫模式,在提升村庄形象的同时,强化了产业脱贫的主动力作用。
整村脱贫一个都不能落,村里的孤寡老人又能享受到哪些扶贫政策呢?一进陈玉兰老人家的大院,她热情地将客人们拉进屋里,拿着标有“精准帮扶工作资料袋”让大伙看。记者看到,里面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诊疗手册、脱贫协议书、健康扶贫等10余份资料。
“现在有了医疗、养老保险、赡养费和各种补贴,再加上公益岗位的工资,一个人的日子过得还蛮好。”76岁的陈玉兰说道。
录古咀村 引入大棚采摘观光园等项目 贫困户变万元户
上午10时30分,阳曲县黄寨镇录古咀村文化活动广场内,40岁的袁月英正在晒太阳,这片新开辟出来的广场成了乡亲们聚集聊天的首选。
“这几年,村里集中建设了大棚采摘观光园,种植菊花等中药材,建设阳光玫瑰葡萄园……项目引村入户,实实在在帮了贫困户。”袁月英说,此外,村里铺了柏油马路、美化了墙体,还增设了许多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
记者跟随袁月英来到她家,大门口的“精准扶贫户”字样映入眼帘。进入院内,前院一侧的大棚里堆放着一米多高的玉米,前院新房安装的铝合金门窗与后院的窑洞形成鲜明对比。“家里的收入多了,我们在前院盖起新房,改善居住环境。”袁月英说,她家一共4人,夫妻俩、婆婆和孩子。自己患病多年,不能干重活,婆婆、孩子又都需要照顾,前几年,家里只靠种地维持生活。
“自从有了扶贫政策,我们享受到玉米、小杂粮、经济林等种植补贴,有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通过流转土地、生产经营、公益岗位务工等,全年收入超过了2万元。”袁月英说着,脸上洋溢起了幸福的笑容。
生活设施的改善,解放了村民的双手;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了村民的幸福指数;转型项目的实施,改变了村民的观念。录古咀村党支部书记白二云介绍,2017年村里人均收入已达万元,通过借本还息、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多措并举,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每年50万元以上。
脱贫数字 14项退出指标均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目前,我们以青龙古镇、华强方特主题公园为龙头,打造出了‘名镇古村游’‘黄土风情游’‘美丽乡村游’‘宗教文化游’‘经典红色游’‘回村系列游’等六大旅游品牌,形成了全域旅游大格局。”阳曲县扶贫开发中心负责人侯爱荣说,该县先后组建19家旅游分公司,通过“县旅游总公司+乡村分公司+贫困户”的运行模式,全面培植农家庄园100个,农家客栈500个;通过连续开展“回村过年、回村避暑、回村采摘”等系列活动,2017年旅游收入超亿元。
脱贫攻坚,阳曲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提升渠道,把40个贫困村全部纳入到美丽乡村重点建设序列,对“水、电、路、气、网、排、场、家、绿、暖”十大方面全面提升,投资4.3亿元改扩建县乡村道路142.5公里,投资3680万元购置电动公交车106辆,规划线路45条1157公里,覆盖全县10乡镇122个行政村,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电动公交全覆盖。
此外,阳曲县先后成立了新农村综合开发公司、扶贫产业有限公司、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6个国有企业融资平台,与16个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融资金额达到了30亿元。实施20项重点工程868个项目,带动5192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在教育扶贫中,阳曲县建成集小学、初中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全封闭管理、全方位育人的现代化免费寄宿制学校——阳曲首邑学校。侯爱荣介绍,去年9月,全县42个山村的222名贫困家庭子女全部安置到首邑学校,专门设立了国学、书法、舞蹈、美术、音乐等活动课程,孩子们不仅食宿、被褥等免费,连牙刷、牙膏、卫生纸等基本生活用品都免费提供。“阳曲县是我省首批脱贫摘帽县,40个贫困村、8362户19905人稳定脱贫,14项退出指标均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标准接受了省级贫困县退出评估。”阳曲县委书记刘晋萍说,接下来,阳曲县将虚心学习兄弟县区好经验好做法,持续加劲、继续发力,让脱贫村稳得住、能致富。
○对话
南留南村第一书记尤变清
扶贫一年 收获了温暖和感动
在南留南村采访期间,村民们经常提及他们的第一书记。虽然这位第一书记是位女性,但在大伙心中,她是一名踏踏实实肯为百姓解决问题的好干部。对此,记者深入采访了这位第一书记。
山西晚报:身为第一书记,觉得村里的扶贫工作好开展吗?
尤变清:我是农民的孩子,对村里的情况更熟悉,这是我开展扶贫工作的优势。与男同志相比,女同志可能更多被赋予“柔弱”“矫情”等字眼,而受到另眼看待。在日常工作中,我都是以实际行动来感动大伙。譬如每天近50户的政策宣讲,脚上的水泡,村民们看在眼里;为村里残疾人申请免费医疗器械,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贫困户的补贴款不到位,我就去相关部门查看。人心都是肉长的,村民们对我这个第一书记的工作慢慢认可了起来。
山西晚报:扶贫一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尤变清:温暖、感动,感受到了群众的质朴。过年前,太原市交通运输局、山西综改示范区阳曲园区和阳曲县卫计局共同在南留南村进行送十九大精神、送政策、送技术、送温暖的“四送”活动,为贫困户发放棉门帘、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过节干果等10万元左右的物资,解决贫困户过冬、过年难题。活动中,我虽然只是一名执行者,但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再去每家每户走访时,大家不仅热情,还很关心我。
山西晚报:南留南村与方特乐园仅一路之隔,未来的规划发展有哪些?
尤变清:现在我们的目标是“游在青龙古镇,玩在方特,吃住在南留南”。目前,阳曲县10栋乡村农家客栈已投入运营,形成20家农家乐,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完善、扩容。此外,我们正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关注南留南,譬如,4月1日举办的“走进乡村,播种大爱”亲子研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们亲近自然同时,让家长们关注到南留南村。接下来,我们还将举办“城市人回村种地”活动,为今后“吃住在南留南”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报记者 李晶
延安窑洞里的时代光谱
康坪村窑洞民宿。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西安5月8日电(记者曹槟、强力静、李华)30年前,陕北农民尹治军箍了新窑,娶上了媳妇;而今,他儿子打算结婚后也住窑洞。
尹治军出生在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在窑洞里生活了52年,亲历了窑洞从土窑到石窑、从简陋到现代的变迁。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人类沿用千年的居所。人们利用高原厚实的黄土层和有利地形,凿洞而居。寒来暑往,世代更迭,窑洞是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勤劳耕作、生生不息的见证者,也是延安人心目中永远的家。
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定格在窑洞里。上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深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亲身见闻写成了《西行漫记》一书,客观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正是在延安的窑洞里,他和毛泽东就中国的革命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时代,古老的延安窑洞有了新面貌。行走在黄土高原上,新落成的窑洞错落在沟峁之间,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入住新型窑洞。据统计,近十年间,延安的150多万农业人口中,有一半以上的农户迁入石窑。
尹治军在打扫院子。新华社记者曹槟摄
尹治军最早住的是土窑,当时交通不便,运费比石料还贵。他家的窑洞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的,遇到下雨天不仅潮湿,还有垮塌的风险。他15岁时全家才搬进用杂石砌成的窑。
几年后,他去煤矿打工,在井下的工钱是一天9元,比务农要挣得多。
1990年,尹治军花9000元建起了四孔石窑,和新婚妻子搬进新居。在他看来,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5年后,村里的窑洞通了自来水。2016年,政府出资给窑洞通了天然气。
不断改进的防潮技术,宽敞的室内空间,现代家具和电器,充足的采光,再加上退耕还林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尹治军发现他愈发离不开窑洞,以至于偶尔进城住楼房“都像是受罪”。
尹治军介绍当时结婚的老家具。新华社记者曹槟摄
“2013年陕北洪灾许多窑洞都塌了。之后,村里引进了一种新型的防水树脂瓦铺在窑顶上,再也不怕暴雨了。”尹治军说。
去年,他将两孔窑洞换上铝合金门窗后出租,每月收入租金700元。另两孔自住的窑洞还保留着他结婚时的木质门窗。“我舍不得换,结婚时的老家具还留着。”
与此同时,更多的村民在旅游开发公司的帮助下,将闲置的窑洞包装成特色民宿,吸引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陕北农家生活。
“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人和一些妇女还留在村里,所以才有窑洞闲置出来当民宿。”尹治军说。
康坪村支部书记马海荣说,全村现有45孔窑洞民宿,另有25孔正在装修。新改造的窑洞民宿保留了传统的火炕、土灶台,同时也安装了无线上网、有线电视等现代设施。
“窑洞民宿越来越有名气,节假日常常一房难求。”他说。
康坪村窑洞民宿。受访者供图
有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和客源,更多村民开始投身服务业。经过培训,有20多名村民成为民宿客房服务、导游导购。随之兴起的大棚采摘和农家餐馆也给村民们带来丰厚的收入。
尹治军夫妇从事大棚种植已有十年。过去,他们需要把棚里收获的香瓜挑到20公里外的延安去卖。近年镇上通了新路,络绎不绝的游客就能将他家的瓜果买空,仅此一项他家一年可收入10万元。
去年,他花15万元给儿子买了辆车。尹治军说,以后儿子结婚在城里买房也可以,想回来一起住窑洞也好。
72岁的郝生兰早就搬进了新窑,但是每天还是会回老窑洞看看。
村里一些老的土窑洞还保存完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康坪村曾安置14名北京知青插队落户。郝生兰家几孔建在山坡上的窑洞作为当年北京知青的住所,现已改为知青旧址,供游客学习参观。
知青旧址。受访者供图
这几孔土窑还保留了当年的陈设,一张土炕,一个水缸,几个木箱,一盏煤油灯,几乎就是窑洞里的全部家当。“那时条件艰苦,五六个知青挤在一个土炕上。每天早出晚归和我们一起干农活。”郝生兰说。
如今,年过古稀的郝生兰有了一份工作,负责旧址的打扫和维护,每月有600元收入。
马海荣说,现在虽然很多延安人已经住进了楼房,但还是愿意来农村体验传统的窑洞生活。目前,依托丰富的革命传统和遗迹,以及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大学等机构的师资力量,康坪村现已建成了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户外拓展培训基地等,并依托教育培训带动乡村旅游,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他说,去年仅300多人的康坪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万元,接待了3.2万游客,很多是全国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在校学生,也有不少外国游客前来体验窑洞这种特色民居。
来源:新华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