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国内汽车轻量化铝材制造哪家强?2、秦皇岛:追“新”逐“美”促高质量发展3、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创新研发生产团队:创新让“星箭玻璃”闪耀太空

国内汽车轻量化铝材制造哪家强?

“汽车轻量化”对于铝加工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在以“以铝代钢”的大趋势之下,一些国内铝加工企业早已洞见汽车轻量化市场的爆发,提前布局,并逐渐成长汽车轻量化用铝的行业巨头。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国内汽车轻量化用铝制造行业都有哪些知名或是低调的龙头企业吧!

忠旺集团——全铝车身制造龙头

忠旺集团是全球领先的铝加工产品研发制造商,产品广泛应用于绿色建造、交通运输、机械设备及电力工程等领域,并推动其轻量化发展,至今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工业铝挤压产品研发制造商。

明泰铝业——铝深加工年产百万的行业龙头

明泰铝业作为国内民营铝加工行业上市企业,一直致力于汽车轻量化应用材料的研发生产。经过研发部门的不懈努力,目前其生产的铝板带箔产品在汽车上的应用效果很好,得到大多数汽车零部件厂商的肯定。

立中集团——铝合金轮毂细分行业龙头

立中集团的主营业务分为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再生铸造铝合金材料和铝合金车轮产品三大板块,各业务板块均为国内细分行业龙头。近年来立中集团作为规模实力强大的跨国集团公司,同时也是业内唯一一家拥有熔炼设备研发制造、再生铸造铝合金研发制造、功能中间合金研发制造、车轮模具研发制造、车轮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制造完整产业链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中信戴卡——全球领先的铝车轮制造商

中信戴卡是中信集团1988年投资组建的中国大陆第一家铝车轮制造企业。中信戴卡总部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国际知名的汽车铝车轮制造商和出口商。通过不断发展,已从单一的铝车轮制造开始逐步发展到汽车底盘、动力总成、车身铝制部件制造以及装备制造、模具制造、产品表面工程多个领域,开拓并主导着新的技术领域。公司具备多样化的铝制零件成型主流技术,包括低压铸造、旋压、锻造、差压铸造、高压铸造、高真空铸造等生产工艺。

豪美新材——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汽车轻量化铝基新材料企业

广东豪美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集专业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铝型材制造商,是一家经营实力雄厚、产品规格配套齐全、研发设施完善及产品创新能力显著的大型企业,在汽车轻量化产业领域独树一帜,已自主研发出豪美首台纯电动全铝的车架,可以使传统车身重量减轻40%。

华铝股份——高端铝合金车体轻量化研发生产基地

山东华铝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山东华建铝业集团,是国内较早从事铝的精深加工,铝合金轻量化设计、研发和生产的大型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员单位,被认定为“山东省重大建设项目”。公司秉持“4+1”经营模式,依托集团雄厚铝合金挤压和精深加工实力,立足“全铝货厢”“汽车轻量化”“工业轻量化”“新能源轻量化”4个事业单元和1个“轻量化研究院”,全面打造铝合金轻量化高质量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为行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引进行业先进的轻量化生产设备、大型自动焊接生产线,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操控,重点开发“轻、重型载货汽车轻量化厢体”“轻量化车身总成零部件”“车辆专用化铝合金型材”“新能源车体轻量化部件”“铝制桥梁”“铝制护栏”“风电机舱罩及塔筒内附件”“直升机停机坪”“储能厢体”等产品,实现产品的高端化、市场化、国际化。

秦皇岛:追“新”逐“美”促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石家庄11月26日电 题:秦皇岛:追“新”逐“美”促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闫起磊、白林

每年生产数百万只铝制汽车轮毂的智能工厂来自这里的一家央企,广泛用于我国航天工程的特种玻璃来自这里的一家民企,供应国内汽车市场50%以上份额的制动燃油管路零配件来自这里的一家外企……这里就是渤海之滨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借助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年来积累的优势,秦皇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追“新”逐“美”中推进高质量发展。

链接全球市场 释放开放动能

不久前,一艘装载6万多吨大豆的船舶,从巴西出发历时49天到达秦皇岛港。这些大豆随即运到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进行后续加工。公司副总经理顾宝华说:“从2001年建厂以来,为满足国内蛋白、油脂需求,我们就开始加工巴西大豆,进口巴西大豆量逐步上升,今年有望达到180万吨。”

2024年6月11日,工人在河北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车轮企业的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杨世尧 摄

在秦皇岛邦迪管路系统有限公司车间,成卷的钢带经轧制、焊接、冷却、盘卷,变成了直径4.75毫米至10毫米的钢管。这些钢管再搭配涂层工艺,最终做成型号各异的燃油管或刹车管。“我们是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家外资企业,经过近40年,已发展为供货全球的制动燃油管路零配件公司,在国内汽车市场份额已达到50%以上。”公司副总经理李国成说。

在秦皇岛扎根的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是1988年投资组建的铝车轮制造企业,目前已发展为全球知名的铝车轮和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商。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李世德说,公司在行业率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轮毂无损探伤,70%以上的智能设备为自主研发制造。

近年来,秦皇岛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大做强做优汽车及零部件、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打造链接全球市场的制造产业高地。

服务“大国重器” 加速创新步伐

什么样的玻璃能“飞”上天?在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厚度约0.075毫米、能为航天器提供特殊保护的玻璃。“我们已连续20多年为国家航天工程配套玻璃产品,累计提供特种玻璃1500余万片。”公司总经理卢奕霖说。

2024年4月12日,工人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特种玻璃企业的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杨世尧 摄

在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赶制“华龙一号”第三代核电机组蒸汽发生器。“依靠自主创新,我们公司已累计生产核电设备400多台,产品覆盖国内外20多家核电站。”公司副总经理张建磊说。

同样服务“大国重器”的还有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秦皇岛分公司,它主要生产超高压、大容量高端电力变压器,是国内大型发电企业的主要供应商,产品还远销国外。公司总经理韩钟说,秦皇岛海陆交通便利,产品经过1公里的专用线可直达港口。

紧邻山海关码头,正在施工的金风科技秦皇岛北方海上风电产业基地项目一期,预计半年后投产。“一期工程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开工前审批。”基地项目经理罗丹说,整个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北方地区重要海上风电产业基地。

近年来,秦皇岛充分利用临海靠港优势,聚焦新能源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造就一批新产业、新业态的行业领军者。

拥抱山海长城 塑造文旅新貌

山海关老龙头,海浪拍打入海石城,游客们站在澄海楼前,尽情感受长城的雄伟和大海的辽阔。角山山麓,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进入陈列布展阶段。这里将成为海内外游客了解长城的重要窗口。

这是2024年9月19日拍摄的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世尧 摄

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秦皇岛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利用,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品质,创造旅游新场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临海听涛的“婚房”,“工业风”的咖啡厅,西洋风格的近现代建筑……曾经主要运输煤炭的秦皇岛港西港区将百年历史与现代创意交织融合,打造出西港花园景区,让游客流连忘返,这里已成为秦皇岛打卡新地标。

近年来,依托滨海和长城两大核心资源,秦皇岛持续优化文旅产品供给,不断上新场景业态,“文旅菜单”品类愈加丰盛。

2024年7月5日,游客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乘船游览海上风光。新华社记者杨世尧 摄

今年“十一”,“西港杯”京津冀帆船邀请赛在秦皇岛顺利举行。全年有7个月可开展帆船运动的秦皇岛国际旅游港,已连续举办多项品牌赛事活动,每年都吸引数万名帆船爱好者参赛、观赛。

加快建设的秦皇岛国际旅游港是秦皇岛推进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示范区,这里正在去“煤”增“美”,打造城市“新名片”。

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创新研发生产团队:创新让“星箭玻璃”闪耀太空

星箭公司研发团队成员在生产车间探讨生产设备运行情况。(资料片) 河北日报通讯员 王继军摄

8月22日,省委宣传部、省工信厅、省科协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发布星箭特种玻璃创新研发生产团队先进事迹,并授予他们“燕赵楷模”称号。

“能获得‘燕赵楷模’荣誉称号,非常激动,同时也感到压力巨大。这既是奖励又是鞭策,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我为我的团队感到骄傲。”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创新研发生产团队带头人卢勇激动地说。

创新让“星箭玻璃”护航航天器遨游太空

在星箭公司展厅,排列着卫星、飞船、空间站、月球车等各种航天器模型。“它们的原型上使用的玻璃盖片都出自星箭。”卢勇自豪地说。

目前,星箭公司主营产品航天用特种抗辐照玻璃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器的能源系统、温控系统和照明系统,已成功配套我国所有航天重大工程项目。公司共为我国重大航天工程项目提供了1500多万片抗辐照玻璃,无一质量差错。

“因为创新,我们从一个小企业,成长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同产品唯一合格供应商、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卢勇说。

创建之初,注册资金仅30万元,企业面临资金严重匮乏和技术难以突破的困境。但是,他们一直坚持在国产化、确保自主可控的道路上,进行自主研发。

很快,企业掌握了抗辐照玻璃的研发技术,实现了产品量产。2003年,产品成功配套了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不久,企业又接到了为某航天器制作空间太阳能电池抗辐照玻璃盖片的订单。因为电池规格比常用尺寸大7到8倍,所以玻璃盖片也要更高规格,而此项产品当时在国内还是空白。

订单交付期只有一个月,公司当时的设备根本做不了这样大规格的盖片,但卢勇却果断接下了这一单。切割设备需要重新设计改进,打磨的方法也得创新……研发生产团队夜以继日地反复试验,攻克一道道难题,最终在合同期前一天交付产品且所有产品全部合格。

此后,星箭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7%到10%投入研发,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相继研发的“高强度超大超薄抗辐照玻璃盖片”“轻体量柔性抗辐照玻璃基片”等产品,成功应用于我国空间站、载人航天飞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嫦娥”探月等重大航天工程项目。

团队创新让“星箭”飞得更高

走进星箭公司的熔制车间,就像来到了一个魔术现场:调和好的硅原料放进熔窑,经过30个小时的熔制,就变成一块块晶莹的玻璃。

“这座熔窑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当初所有专家都认为他们建不成。”说起这座熔窑,卢勇难掩自豪。

卢勇没有玻璃专业的技术背景,是一个“土专家”。因为是“土专家”,不受理论的束缚,做起实验来天马行空。“有些想法看起来不合常理,做起来效果却特别好。”卢勇说,公司创新研发生产团队共245人,核心科研人员25人,大部分也不是专业出身。

星箭公司生产技术副总经理、生产技术部部长陆梅是公司的研发技术“尖兵”,她熟悉特种玻璃生产的各个工序环节,拥有2项发明专利。

2001年,陆梅进入星箭公司后,很快成为公司最早技术骨干中的一员。

当时,公司的一些产品受超薄玻璃元件冷加工工艺限制,各个工序里的一点小瑕疵就会导致整体报废,降低批次合格率和生产效率。对此,她与团队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黏合剂配比和黏胶工艺,筛选出部分有返修价值的瑕疵产品进行返修,并成功使其达到质检要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扎根一线的“拼命三郎”,陆梅几乎参与了2002年以来所有产品的研发和保供任务,并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6年起,公司总经理卢奕霖参与完成了近200项航天型号抗辐照玻璃的研发和配套任务,带领团队攻克了0.03-0.07毫米超薄抗辐照玻璃抗辐照性能和强度不足的两项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薄柔性抗辐照玻璃盖片,拥有发明专利2项。

既闪耀太空又照亮民用

目前,星箭公司正在进行石英线圈骨架合成试验。这个试验,他们已经做了1000多次。

“石英线圈骨架是挠性加速度计表最核心的部件。使用玻璃材质生产石英线圈骨架的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卢勇说,挠性加速度计表广泛用于卫星、火箭、石油开采以及高铁等领域。使用玻璃材质生产石英线圈骨架,可以使挠性加速度计表的精度更高,但目前国内只能用铝合金材质生产。

创新永无止境。星箭公司坚持通过创新,做好技术储备。目前,我国航天器上使用的最薄玻璃盖片为0.075毫米,而星箭公司的技术储备则为0.03毫米。

“我们要用‘奋勇开拓,立志报国’的执着精神一干到底,永远保持创业的激情,坚持创新不停步,助力中国的航天器飞得更高、更远。”卢勇说。

2023年初,星箭公司研发的0.009毫米超薄耐高温光学玻璃顺利下线,它薄过蝉翼,却坚如铠甲,耐得住瞬间1200℃高温,成为我国光学玻璃领域的又一项重大突破。

该产品具有优良的厚度均匀性、柔韧性及耐热性,可以在800℃高温下长期使用,刷新了行业极限。产品在消费类电子行业和医疗行业可以大量应用,为公司敲开了民用领域的大门。(河北日报记者 宋柏松)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断桥铝门窗品牌

高端门窗品牌

高端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