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铝合金门窗价格表
文章目录:
1、秦巴山区里123个重点项目实现阶段性“丰收”2、“绿巨人”带红古蜀道——从兰渝铁路沿线巨变看西部发展潜力3、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秦巴山区里123个重点项目实现阶段性“丰收”
从汉水之源到汉水之滨再到秦岭南麓,从高端装备制造到生物医药再到新型材料,强链、延链、补链关键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陕西南部123个省级重点项目实现阶段性“丰收”,陕西的经济引擎发出隆隆轰鸣声。
6月19日,艳阳如炽,陕西省2022年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启动,观摩团踏入秦巴山区。
在汉中,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正在加速落地生根;在安康,毛绒文创总部产业园、智慧物流园、年产40000吨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研发生产项目马力全开、一片火热;在商洛,抽水蓄能项目、西十、西康两条高铁和丹宁高速东段、洛卢高速加快建设,铆足老秦人那股“拧劲儿”的三秦儿女们,正在通过劳动创造“三秦质量”,通过劳动创造幸福。
强保障 项目建设实现“加速度”
6月的汉中,禾苗长势喜人,城固光电新材料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在加紧进行厂房及配套设施内外部装饰装修,车间内数控机床已经安装到位,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调试。
汉中市城固县光电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沙盘。人民网 贾凯璐摄
“从项目洽谈、签约到开工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50天完成厂房基础开挖到主体封顶,7个月实现试生产。”陕西东城皓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富贵表示,在项目落地过程中,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实实在在的招商诚意。
据介绍,为确保项目快速落地,汉中市围绕全链服务项目建设,对重大项目实行“一项目一专班”,跟踪解决审批、用地、用能、融资等问题,确保项目快速落地投产。
5G设备电源适配器的生产线上,工人正在检查适配器元件。人民网 贾凯璐摄
商洛市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曾经,这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没有可发展的产业,如今,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内,焊接、注塑、测试、组装......5G设备电源适配器的各条生产线上,工人专心致志的开展作业。
“企业基本上实现了‘拎包’入住。”据商洛市山阳县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崔瑾殇介绍,为了招商引资,政府部门提供了厂房、宿舍、餐饮楼等一系列保障,并派专人对接,代办领办项目手续并协助招工,“我们‘保姆式’服务,让企业更愿意在此扎根。”
稳布局 构筑绿色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汉中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主产地之一,素有“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为了让优质中药材实现就地加工,延长产业链,真正成为富民支柱产业,汉中在项目布局和招商引资上下足了功夫。
汉中高端原料药新区项目厂区。人民网 贾凯璐摄
在汉中高端原料药新区项目的厂区内,新建的3个生产车间、4座库房宽敞明亮,这是一座现代化的生物医药工厂。
据介绍,汉中高端原料药新区由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5.58亿元。
“项目将推动企业在发展特色原料药的同时,向医药中间体、特色制剂产品生产等产业链下游延伸。”据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佳介绍,新区可年产高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750吨,带动汉中黄姜种植与加工上下游产业经济规模达到15亿元,年出口创汇超过1亿美元。
商洛市洛南县环亚源生态岛环保科技产业园全景。当地供图
厂在山中,山在厂中。商洛市洛南县的一处山坳里,藏着一座科技产业园,乘坐电瓶车游览厂区,其间厂房林立,花草繁茂,四周是低缓苍翠的山岭,洛南县环亚源生态岛环保科技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加紧建设。
在有色金属拆解分拣中心、固废处理利用车间、贵稀金属提炼车间内,一台台先进设备在工人熟练的操作下,将一堆金属废料中的有价金属“吃干榨尽”,制成铜砖、铜丝或铜合金。
“旧手机、旧电脑、电路板都可以回收,通过一系列无害化处置,从中提取铜、金、银、铝、锌、锡、铂、钯等稀贵金属。”据环亚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竹林介绍,环亚源铜业的产业项目属于国家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政策鼓励类项目,直接将工业废泥、废渣及金属废料综合利用,不仅遏止了废料二次污染,还能变废为宝。
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陕南片区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以项目拉动,扩大有效投资,以产业支撑,筑牢发展基础,一个个环保、高科技项目如雨后春笋,在这里落地、生根。
惠民生 富民产业开花结果
从西安市区出发,穿越秦岭向南驱车三小时后,一片片高楼林立间“毛玩新都”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安康市汉滨区五里产业园区内,安康毛绒文创总部用毛绒“小玩具”带动富民“大产业”,为农民就业、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
安康米小点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工人们正在制作“墩墩鸡”。人民网 贾凯璐摄
“我们企业进驻后,95%的工人都是从本地招收,许多人处于‘农转非’的过程,我们用半年时间培训,目前产能能够达到我们义乌工厂的75%。” 安康米小点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表示,入驻这里的企业看重的就是安康市举全市之力做好毛绒产业的决心。
如今,以毛绒玩具加工生产为代表的新社区工厂,成为吸纳移民搬迁安置群众就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安康毛绒文创总部产业园聚力打造毛绒“文创新都”的核心承载地和产业孵化地,致力于引进总部级毛绒文创产业链企业,引导毛绒玩具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办成拉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的“富民产业”。
目前,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项目建成后预计亩均年产值2400万元,亩均年税收50万,带动就业10000余人。
近年来,陕南三市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文旅康养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各类园区为载体,打造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全力构建具有陕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据悉,截至5月底,汉中、安康、商洛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10.6%、1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2.1和6.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20.7%、1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2、11.4和6.5个百分点,经济实现平稳增长。
“绿巨人”带红古蜀道——从兰渝铁路沿线巨变看西部发展潜力
新华社兰州4月25日电 题:“绿巨人”带红古蜀道——从兰渝铁路沿线巨变看西部发展潜力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屠国玺、李杰、张翅
“绿巨人”复兴号动车疾驰在陇原大地,穿越黄土高原、秦巴山区、巴蜀古道,不到7个小时,便从金城兰州到达雾都重庆。
从蜀道难到蜀道畅,从绿皮车到“绿巨人”,兰渝铁路的全线通车和不断提速,见证了西部脱贫和发展驶入“快车道”,凸显了西部发展大潜力。
一脉通,蜀道不再难
“过去,我都是乘飞机出行。现在乘火车兰州到重庆不到7个小时,更加方便实惠。”长期来往于兰渝两地的旅客秦锦说,随着兰渝铁路的全线开通和不断提速,“绿巨人”成了他的出行首选。
秦锦所乘坐的“绿巨人”是兰渝铁路新近增开的复兴号动车组,其行驶的线路,是昔日天险难行的蜀道线路之一。
如今的便利,得益于无数人的坚持和努力。2008年,兰渝铁路开建。2017年9月26日,历经9年攻坚克难,打通了一个个隧道,跨越一座座桥梁,途经甘陕川渝三省一市、长达886公里的兰渝铁路全线通车,在我国西北和西南之间画出了最近的连线。
甘肃岷县、宕昌,四川苍溪、阆中、南部等市县,都因兰渝铁路告别不通火车的历史。
兰渝铁路全线开通后,客运繁忙,坐火车成为沿线民众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许多火车站点“一票难求”。
铁路部门的数据显示,这条线路客座率在西部多条线路中位居前列。截至2019年1月31日,兰渝线共计发送旅客749.34万人,平均客座率71%。其中,“复兴号”动车发送旅客18.4万人,平均客座率93%。
“一带”牵手“一路”,打通“陆海新通道”
兰州国际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柱异常忙碌,年初刚运来了东南亚的水果和冰鲜,近期又借助“陆海新通道”向台湾发送了1100吨铝材。
得益于兰渝铁路的全线贯通,铁路货运从西北地区南下,经兰渝铁路等直达广西钦州港和防城港,形成了“陆海新通道”,打通我国西部地区南北向的交通大动脉,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
通过兰渝铁路,西部地区形成了外向经济的大通道。“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班列通过兰渝线北上南下,让西部地区的电子产品、土特产、化工产品、蔬菜“走出去”,并把东南亚的热带水果、冰鲜产品和欧洲的压缩机、水泥等货物“引进来”,实现了贸易多赢。
“甘肃、青海、新疆与四川、重庆的铁路客货运输不用绕行,运输距离和运行时间都大幅压缩,物流成本也显著下降。”兰州局集团货运部副主任韩立刚说,兰渝铁路全线开通以来,兰州局至成昆去向的煤炭、焦炭、钢铁、粮食装车量大幅增长。
“通过站点价格对比,从新疆运往重庆的每吨疆煤价格降幅在15元到35元。运距减少,运费降低,疆煤南下已成为常态。”新疆煤炭交易所副总经理张奎说。
兰渝铁路的开通还带动了沿线特色产品走出深山密林。甘肃陇南的橄榄油和花椒、四川苍溪的猕猴桃、南充的丝绸和桑茶等产品随着兰渝铁路走出西部,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从默默无闻到“网红地”,沿线发展步入“快车道”
穿越六盘山区和秦巴山区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兰渝铁路,将甘肃宕昌官鹅沟、四川阆中古城、重庆合川钓鱼城等美景串联起来。昔日默默无闻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如今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并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据了解,目前县级市四川阆中仅引进文旅项目投资就超过400亿元。
兰渝铁路的全线通车让沿线城市文旅产业焕发新生,并助力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甘肃陇南、四川广元和南充等城市2018年经济发展提速明显,旅游收入也大幅提升。统计显示,2018年,陇南市、广元市和南充市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1%、25%、26%,乡村旅游带动脱贫效果明显。
“2018年陇南电商实现了营业额翻番增长,超过40亿元,带动了苹果、花椒、核桃等多产业发展。”陇南市电子商务发展局副局长张雷雨说,“通过‘电商+扶贫’,陇南贫困人口人均增收逐年攀升,2018年人均增收810元。”
“兰渝铁路的正向效益不断辐射,见证西部脱贫加速和发展进入‘快车道’。”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魏丽莉说,“兰渝铁路开通后的显著变化也显现了西部地区发展的潜力,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时代机遇下,投资西部助推中国脱贫攻坚、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新华社兰州8月4日电 题: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姜伟超、程楠
100多年前,左宗棠在这里哀叹“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而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随着国家一个个大布局、大战略、大规划的实施,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这片新中国扶贫开发的出发之地,正在用“绿色”谋未来,一幅幅壮美的生态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这里,是甘肃!
生态蜕变 绿色脱贫
有一种脱贫叫“蜕变”。
定西,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三成。不毛的土山、漫天的黄土和山坡上的放羊人,是人们最深的记忆。风沙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得人们脸上的皱纹像沟壑一样深。这里的人盼雨又怕雨,一毛不生的山沟遇雨就变洪水,老百姓常哀叹旱地多水灾!
而今,如果像鸟儿一样飞越黄土高原,俯瞰这里的山川丘陵,你会发现黄土高原和群山梁峁之间,不时出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林木,生机勃勃,茁壮成长,绿意盎然。
借着“绿色”的东风,定西市“中国药都”的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薯都”的名气越来越响。
生态蜕变,黄土地不再生长贫穷。
7月下旬,离定西市300多公里的秦巴山区深处,陇南市徽县群山滴翠,花香四溢。该县大河店镇硬湾村曾是当地最贫困的村庄之一,因为道路难行,诗人杜甫还曾在这里留下“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的诗句。
这两年,扶贫干部组织村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的“原生态”环境发展蜂蜜产业。2000多箱蜜蜂,每箱每年可带来三四千元收入,硬湾村靠此实现了整体脱贫。
村民们对于绿色的理解也有了不同。现在大家对于树木和环境的爱护胜过金钱,因为“只有树木多、环境优,收入才能高”。
事实证明,扶贫之路和生态之路是一条路。
2018年,甘肃省18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毫无例外,都是生态和小康“同步走”。
如今依托旅游扶贫,好风光、好山水渐渐成为甘肃一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政府顺势而为,从去年开始,甘肃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扶持50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创建206个旅游示范村,新建1万户标准农家乐。力争到2020年,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的人数占总脱贫人数20%以上。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甘肃正在实现一场绿色蝶变。”5月份举办的第二届“甘肃·祁连山高峰论坛”上,许多专家表示,通过紧抓十大生态产业大发力,甘肃正在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18年,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1511.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3%,增长6.7%;今年一季度,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占全省GDP的比例提高到21.1%,成为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新支撑。
向绿,是痛定思痛后的转型。
2018年1月份,甘肃省将推动绿色发展崛起、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发展主攻方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等十大生态产业有了“作战图”“施工图”。
酒钢集团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是生态产业中清洁生产产业的带动性工程。酒钢能源中心热动总工程师文博告诉记者,目前,酒钢集团已完成多台机组改造,减排效果明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都实现了超低排放,其余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将在今年完成。”
在有限资源与消费扩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甘肃省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大批新兴产业已显露勃勃生机。在甘肃,循环经济让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青春,不少企业正跃跃欲试角逐新兴行业龙头。
这场生态发展“竞速”,鸣枪就是冲刺。
在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机器轰鸣。这个坐落在写字楼里的“无垃圾、无废水、无污染”工厂,已是国内生产能力最强的彩色隐形眼镜生产企业之一。
甘肃省统计显示,2018年该省生产总值超过8200亿元,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600多倍。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保持较高增速。
生态发展不仅给老工业基地带来新动能,也借助新农业让昔日的戈壁荒滩绿意渐浓。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酒泉市肃州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已成为当地人的“菜篮子”“钱袋子”。
肃州区总寨镇沙河村的一座温室大棚内,农民范立德拿出手机,打开“大棚管家”手机客户端,点击“卷帘打开”选项,棚顶的保温布随即缓缓掀开,室内顿时凉风徐徐。
“过去,这里是一片荒滩;如今,能在石头上发家,真是没想到。”范立德说。
甘肃省计划到2025年形成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面积30万亩,生产蔬菜、果品、食用菌等园艺作物250万吨,实现年产值120亿元,力争把河西走廊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西菜东调等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
以区位优势构建大开放新格局
今年4月,一批产自甘肃的建材、苹果和来自东部省份的服装鞋帽等产品在甘肃兰州集结后,乘坐南亚国际班列运往尼泊尔。
全长近7000公里的陆上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甘肃省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黄金段,与中亚、欧洲、南亚、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向西、向南开放速度不断加快,丝路古道迎来多向开放繁荣。
向南开放的通道不止如此。2017年9月,兰渝铁路开通,西部地区货物沿该条铁路向南经重庆、贵州、广西等省区市,形成了贸易最便捷的“陆海新通道”。
2017年以来,甘肃省已经发运“陆海新通道”班列30多列,大西北的铝材、洋葱等不断“南下”,东南亚地区的冰鲜产品和热带水果随之“北上”,丰富了西北地区人们的餐桌。
目前,甘肃省已经建成兰州、武威国际陆港以及兰州、敦煌国际空港,天水国际陆港、嘉峪关国际空港也在规划建设中,甘肃省“三大陆港、三大空港”开放平台逐渐形成,推动包括甘肃在内的西部地区不断“引进来、走出去”。
兰州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额达47.8亿元,同比增长6%,成为甘肃省外贸增长新亮点。频繁的经贸往来,带动了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文、医学、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密切交流。
兰州新区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借助“一带一路”东风正在快速崛起。目前建成综合保税区、中川国际航空港、中川铁路口岸等多个对外开放平台,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航空为基础的立体交通枢纽体系,并列入全国第二批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优势进一步凸显。向西,面向中亚、西亚等地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和人文交流基地领先起航;向南,与东南亚“一路”与“一带”的联通越发紧密。截至2018年底,甘肃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94.7亿元,增长21%,增速比上年提高44.9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22.9%。
甘肃以区位优势构建大开放新格局,正在从内陆腹地走到开放前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