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或进一步量化宽松稳健货币政策足以应对
美或进一步量化宽松稳健货币政策足以应对
美或进一步量化宽松稳健货币政策足以应对 更新时间:2010-12-8 7:06:18 就在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我国明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上周末的一席话加重了市场对于美国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的预期。 东西方相反的货币调控看似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实则,从记者获得的信息看,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本身就包含了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考虑,为回收宽裕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留足了空间。而唯一需要考验的,是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智慧。 “稳健”之策有利于应对“量化宽松”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在QE2的计划刚刚推出后,美联储不一定会立马推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计划。 假使美联储真的要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这将令世界进入势若冰火的“两个世界”,即资本自由流动性的国家,因本币大幅升值而面临通缩;本币无法迅速充分调整的国家,则将面临通胀和资产泡沫化的压力。由此将令发达经济和新兴经济体今后的货币政策反差进一步加大:发达经济体维持宽松,新兴经济则需持续加息以控制通胀和抑制资产泡沫。 面对美国量化宽松引致的流动性“洪流”乃至通货膨胀,我国刚刚宣布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正是明智之策。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近日撰文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揣测其意,即货币政策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情况紧缩或扩张,灵活性有针对性地调整。面对美国的量化宽松以及其导致的宽裕流动性,以及可能引致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我国可以采取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回笼、加息等从紧措施加以应对。而当面临经济下滑风险时,可以适当放松。 盛松成在文章中也称,抑制通货膨胀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再次面临转换:即中央银行必须对通胀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及时作出政策响应。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有利于管理通胀预期,有利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政策工具选择考验央行智慧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调已定,重要的则是央行如何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 光大银行宏观策略分析师盛宏清表示,如果我国利率和汇率同期提升幅度过大,利差和汇差对国际短期资本诱惑力越大,准备金提升的压力也将增大,对商业银行资金面冲击也过大;在实体经济领域,如果利率和汇率同期提升幅度过大,刚刚回暖的出口会受到影响。因此,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出口、资本流动和资金面等多维空间的动态权衡中,需要把握好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的度,以及政策出台时机。 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建议,如果欧美日仍然推迟加息,我国可使用的货币政策仍然会以数量型工具为主,例如更加严厉的信贷规模管制、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对于加息工具,则会谨慎考虑。 盛宏清也认为,要视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规模决定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预计准备金率可以调整至21%-23%的水平。 但是盛宏清指出,治理通货膨胀仅靠货币数量政策而没有价格政策将进一步扭曲市场。他认为央行在未来三个季度时间内将加息50个-100个基点。而且,只有在未来将基准利率提升至适当水平,并伴以信贷规模控制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政策,才能将通胀在明年第四季度时调控至3%以下的正常水平区间,最终保证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