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掌握增长和风险平衡
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掌握增长和风险平衡
昨日,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在京举行,围绕“全球变局下的金融合作与变革”的主题,与会嘉宾共话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出席大会。
易纲:
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
易纲称,今年以来,央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出台了规模可观的宏观对冲措施。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3次降准,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约1个百分点,降准释放流动性1.75万亿元。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10次降准,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约5.5个百分点,累计释放流动性8.1万亿元。
总体看,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积极成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稳步恢复。据估算,截至9月末,已实现让利超过1.1万亿元。预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果进一步体现,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目标。
从金融市场看,面对疫情冲击,中国金融体系保持了稳健运行。股票市场波动幅度较小。前9个月债券发行42万亿元,同比增长25%。外汇市场运行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升值。
易纲表示,2020年以来央行3次降准,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约1个百分点,降准释放流动性1.75万亿元。
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10次降准,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约5.5个百分点,累计释放流动性8.1万亿元。
易纲强调,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
此外,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易纲表示,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帮助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今年抗疫的特殊时期,宏观杠杆率有所上升,明年GDP增速回升后,宏观杠杆率将会更稳一些。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在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
郭树清:
发展养老第三支柱已十分迫切
郭树清在会上表示,要努力促进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已达到了160万亿元,其中有90多万亿元为银行存款,而且绝大多数为一年期,可转化为中长期养老财务资源的金融资产规模非常庞大,优势非常明显。
郭树清称,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金、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养老保障三支柱。其中,第三支柱长期处于初期阶段,与许多国家相比,第三支柱发展较为缓慢、占比过低,对养老的支撑明显不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入到发展,发展第三支柱已十分迫切,金融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发挥竞争性优势,大力发展养老第三支柱保障,有效缓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可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探索跨周期投资模式,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满足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资金需要。
郭树清表示,近年来,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对养老金融改革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形成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国务院金融委作出专门部署,要求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总的方针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抓金融业务规范,要正本清源,统一养老金的产品标准。另一方面是开展业务创新,大力发展专业化的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将选择条件较好的金融机构和专业机构参与,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发展经验,探索养老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潘功胜:
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潘功胜在会上指出,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实践经验,研究编制《宏观审慎政策指引》,围绕政策目标、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政策工具箱,政策传导等要点,健全宏观审慎治理机制,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潘功胜同时提到,2020年9月,央行会同银保监会正式建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初始缓冲资本比率设定为0。
潘功胜指出,有序推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2018年11月,央行联合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测、监管和风险处置的总体制度框架。
在总体制度框架下,央行会同银保监会制定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明确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评估范围、评估流程,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确立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已完成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拟于近期发布。
潘功胜提到,正在制定《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从附加资本、杠杆率、大额风险暴露、公司治理、恢复和处置计划、信息披露和数据报送等方面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监管要求。
他同时也提到,评估办法和附加监管规定发布后,将会同银保监会,认真开展评估工作,及时发布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及配套附加监管实施方案。此外,为健全我国银行业风险处置机制,央行起草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对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构成及监督检查、信息披露等提出要求。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易会满:
加快构建成熟定型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
易会满详细阐述了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分析了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特征,指出其核心在于促进市场各方归位尽责,同时提出了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的六大工作重点。
易会满表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坚持整体设计、突出重点、问题导向等原则,聚焦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
易会满详细阐述了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分析了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特征,指出其核心在于促进市场各方归位尽责,同时提出了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的六大工作重点。
他还表示,证监会将一如既往支持北京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推出包括继续深化新三板改革、支持北京建设私募股权交易平台及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一揽子举措。
构建成熟定型基础制度体系
圈定六项重点工作
易会满指出,下一步加快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将着力于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重点一:以注册制改革为龙头,带动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创新。
证监会将在总结科创板、创业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按照尊重注册制基本内涵、借鉴国际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三个原则,稳步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完善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设立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健全发行承销机制,打造权责清晰、标准统一、透明高效的发行审核注册机制,积极稳妥优化交易结算制度,丰富风险管理工具,优化融资融券和转融资制度,完善常态化、多渠道退市制度安排。
重点二:完善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强化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证监会将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完善各市场板块的差异化定位和相关制度安排;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研究出台精选层公司转板上市相关规则,提升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完善私募基金差异化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发挥私募股权投资支持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推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扩大公募REITs的试点范围,积极稳妥推进期货衍生品的市场创新。
重点三:优化推动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
证监会将会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做优做强的制度安排,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实现大的跃升;健全促进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与防范风险适度协同的内生机制,推动发展国际一流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完善审计、评估、法律服务、资信评级规则体系,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构建权责匹配的资本市场中介体系。
重点四:加强投资端制度建设。
在加快融资端改革的同时,证监会将协同推进投资端改革,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完善投资顾问业务规则,着力提升各类资管机构的专业能力,推动优化第三支柱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培育和壮大资本市场长期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同时,将加快推动证券集体诉讼制度落地,完善投资者权益行使保障和救济的制度机制,积极倡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倡导理性的投资文化。
重点五:健全资本市场法治保障和配套支持机制。
证监会将积极做好刑法修订、期货法立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出台的配合工作,积极制定支持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交易的行政法规,逐步构建符合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完善行政执法、民事追偿,刑事追责相互衔接、互相支持的监管执法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权责清单制,激发市场的创新活力。
重点六:稳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
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是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内在要求,证监会将研究逐步统一、简化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渠道和方式,拓展交易所、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参与渠道,完善期货期权品种开放范围和路径,同时加强跨境审计和国际监管执法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易会满表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是促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迫切需求,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主题主线,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治本之策,是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必然要求。
易会满指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有利于全面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动员和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更高效率更具活力的领域协同聚集,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提高经济金融循环效率。
他说,突出基础制度建设的主线,强化制度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是本轮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鲜明特征。去年以来,证监会以注册制改革为龙头,注重发挥科创板改革的“试验田”作用,统筹推进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创新,这对凝聚各方共识,保障改革平稳顺利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近年来,证监会坚持分类施策、标本兼治,平稳有序化解股票质押等存量风险,实现了总量收敛;证监会着眼于完善制度机制,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健全风险防控的体制机制,坚决遏制了增量风险的发生。
易会满表示,证监会将始终坚持依法治市、依法监管,严格按制度规则办事,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制度规则体系,让市场对监管有明确预期,既有利于把“不该管的”坚决放权于市场,也有利于把“该管的”管住管好,从而实现市场生态的良性循环。
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核心
在于促进各方归位尽责
易会满表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应该是一整套紧密联系、内在协调、相互支撑的制度生态体系,共同构成保障资本市场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的“四梁八柱”。他认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特征,其核心在于促进市场各方归位尽责。
他指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应当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基础制度的核心,在于促进市场各方归位尽责;基础制度必须是连续、稳定和可预期的,应该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基础制度要兼具基本稳定和与时俱进,随着市场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另外,基础制度应该体现从实际出发和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的有机结合,需要立足国情市情,不断强化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时代性和适应性。
支持北京资本市场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易会满表示,金融业是北京的重要支柱产业,资本市场在首都金融业发展和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证监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目前,北京上市公司总市值、各类市场机构数量、中介服务从业人员均居全国前列,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营商环境处于领先水平。
易会满透露,证监会支持北京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包括:
继续深化新三板改革,支持北京建设私募股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完善首都要素市场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类内外资机构积极利用北京“两区”建设的新机遇,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做优做强;支持北京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推动建设首都区域性股权市场区块链登记托管基础设施;继续支持北京建设法治诚信资本市场先行示范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