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基金的案例的一些知识点,和基金的案例分析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武汉市医保局发布:8起打击欺诈骗取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你怎么看?
  2. 支付宝里的基金能买吗?风险大吗?
  3. 说几个著名对冲基金的金融案例
  4. 债券基金有亏损案例吗?亏损原因来源于什么?

武汉市医保局发布:8起打击欺诈骗取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你怎么看?

看到这种新闻,内心觉得悲凉,又觉得见怪不怪了。

觉得悲凉是我们这个社会总有很多人,挖空心思,变着法子去薅国家的羊毛,找社会漏洞,做很多坑蒙拐骗不仁不义之事。

觉得见怪不怪,是因为身边这种事情太多了,多到每天打开新闻,要是不看到这样的新闻,都感觉不习惯的程度。这是何等的悲哀呀。

医保,医药,看病,门诊,这些是关乎着一个社会最基本的民生的东西,也是老百姓完全自己不能把控,而需要一个社会的良知公德和底线的维护的东西。而恰恰是这样的东西,在中国不断被亵渎,不断被侵蚀。

15年我去泰国旅游的时候,当时的行程中安排有参观几个比较特殊的旅游点,其中一个是去泰国皇室的一个药品店。当时负责介绍的是是一个大概70多岁的一个老者,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

他说在泰国,你基本上可以放心的买药,只要是路边的药店里买的药品,都是非常低的价格,并且都是真药。他说你在泰国所有电视网站或者报纸杂志上看不到任何药品或者保健品的广告。

泰国国内法律规定所有的药品保健品不能够做广告推销,他说药品是一个国家的良心,因为他是老百姓生命和生活最基本的保证,所以所有的医疗,药品品牌,都只有靠疗效去赢得老百姓的认可。

当时在泰国买了几瓶那种金鳄鱼油,还有那种绿色的那种草药膏,还有给父母带的降压药,效果的确非常好,而且比国内便宜很多。

那反观我们国内,每次我去任何一家药店,只要我不说我明确要什么名称的药,药店里的药师总会给我拿一些从来没听过,而且价格非常贵的药。

例如前两天拉肚子,一般我去药店都会买整肠生或者康恩贝牌肠炎宁,那天我一去,我说要整肠生。一个药师就说,他说你吃我们这个药啊,这个药效果也非常好的,我用多少钱他说只要48块钱一盒。

她说你也可以刷医保之类的。是啊,是可以刷医保,但医保的钱也是我工资里面扣出来的。然后我们经常在路上那么多小广告,电线杆上都可以看到各种医保套现的广告。

就说明现在整个医疗系统已经成为了大家攫取不义之财最好的一个洼地。

类似于新闻中提到了这种各种坑害消费者,骗取医保的医院,武汉市真的有多少?又有多少被曝光?

可能每次你抽查能够查出一些,但是你不抽查的时候呢,他们照样的发横财。

医疗和教育是一个社会最根本的良心,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去触碰的底线,因为这事关着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良心,事关着民心。

支付宝里的基金能买吗?风险大吗?

支付宝里面的基金我也在买,定投了两只指数基金,每天五十,频率还是比较高的,作为金融领域工作者,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1、支付宝可以买基金吗?

首先明确一点,用支付宝是可以购买基金的,支付宝APP里面有基金的入口,可以很方便的购买你需要的基金,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余额宝其实也是一款货币型基金,流动性好,风险低,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上货币供应比较多了,收益相对较低了。

2、风险大吗?

风险大不大和支付宝没有关系,支付宝只是提供了这样一个购买基金的入口,至于风险大不大,就要看你具体购买什么基金了。

一般来说基金主要分为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股票型基金里面也有指数基金)、指数型基金。

货币型基金,资金主要投向银行间货币市场和风险,风险小,收益低

债券型基金,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市场,风险小,收益低

股票型基金,资金主要投向股票市场,风险大,收益高,

指数型基金,资金主要购入相对应的指数中包含的股票,比例也与对应指数中各股票的权重相当,相当于把该指数缩小了的版本,收益跟随该指数波动,

混合型基金,资金会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不同的资产,以达到增值保值的目的,风险可控,收益中等。

3、基金投资建议

如果你对基金不是很了解,而且没有时间去选择,也没有时间去盯盘,每个月都能剩一点钱的话,建议用定投的方法去做,俗称“懒人投资”策略,用时间去分摊成本,长期持有,会有惊喜的。

下面是我自己的定投,一年多点儿的时间也累计收益有2300了,之前的定投因为急用钱断掉了,又重新开始定投了。

坚持就是胜利

说几个著名对冲基金的金融案例

著名的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及朱里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它们都曾创造过高达40%至50%的复合年度收益率。采取高风险的投资,为对冲基金可能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为对冲基金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都不可能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量子基金

乔治·索罗斯1969年量子基金的前身双鹰基金由乔治·索罗斯创立,注册资本为400万美元。1973年该基金改名为索罗斯基金,资本额跃升到1200万美元。索罗斯基金旗下有五个风格各异的对冲基金,而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个,也是全球最大的规模对冲基金之一。1979年索罗斯再次把旗下的公司改名,正式命名为量子公司。之所谓取量子这个词语是源于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此定律与索罗斯的金融市场观相吻合。测不准定律认为:在量子力学中,要准确描述原子粒子的运动是不可能的。而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处在不确定和不停的波动状态,但通过明显的贴现,与不可预料因素下赌,赚钱是可能的。公司顺利的运转,得到超票面价格,是以股票的供给和要求为基础的。

量子基金的总部设立在纽约,但其出资人皆为非美国国籍的境外投资者,其目的是为了避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量子基金投资于商品、外汇、股票和债券,并大量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和杠杆融资,从事全方位的国际性金融操作。凭借索罗斯出色的分析能力和胆识,量子基金在世界金融市场中逐渐成长壮大。由于索罗斯多次准确地预见到某个行业和公司的非同寻常的成长潜力,从而在这些股票的上升过程中获得超额收益。即使是在市场下滑的熊市中,索罗斯也以其精湛的卖空技巧而大赚其钱。至1997年末,量子基金已增值为资产总值近60亿美元。在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万美元,即增长了3万倍。

老虎基金

1980年著名经纪人朱利安·罗伯逊集资800万美元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老虎基金管理公司。1993年,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对冲基金——老虎基金攻击英镑、里拉成功,并在此次行动中获得巨大的收益,老虎基金从此名声鹊起,被众多投资者所追捧,老虎基金的资本此后迅速膨胀,最终成为美国最为显赫的对冲基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的业绩节节攀升,在股、汇市投资中同时取得不菲的业绩,公司的最高赢利(扣除管理费)达到32%,在1998年的夏天,其总资产达到230亿美元的高峰,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

1998年的下半年,老虎基金在一系列的投资中失误,从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间,后,日元对美元的汇价一度跌至147:1,出于预期该比价将跌至150日元以下,朱利安??罗伯逊命令旗下的老虎基金、美洲豹基金大量卖空日元,但日元却在日本经济没有任何好转的情况下,在两个月内急升到115日元,罗伯逊损失惨重。在有统计的单日(1998年10月7日)最大损失中,老虎基金便亏损了20亿美元,1998年的9月份及10月份,老虎基金在日元的投机上累计亏损近50亿美元。

1999年,罗伯逊重仓集团和废料管理公司的股票,可是两个商业巨头的股价却持续下跌,因此老虎基金再次被重创。

从1998年12月开始,近20亿美元的短期资金从美洲豹基金撤出,到1999年10月,总共有50亿美元的资金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撤走,投资者的撤资使无法专注于长期投资,从而影响长期投资者的信心。因此,1999年10月6日,罗伯逊要求从2000年3月31日开始,旗下的"老虎"、"美洲狮"、"美洲豹"三只基金的赎回期改为半年一次,但到2000年3月31日,罗伯逊在老虎基金从230亿美元的巅峰跌落到65亿美元的不得已的情况宣布将结束旗下六只对冲基金的全部业务。老虎基金倒闭后对65亿美元的资产进行清盘,其中80%归还投资者,朱利安??罗伯逊个人留下15亿美元继续投资。

对冲基金投资案例

已经被人们了解的众多对冲基金投资案例中,对冲基金对金融市场价格的扰动引起对实质经济和货币体系的破坏时,这些价格才会向对冲基金期望的方向持续地跌落。同时,被攻击的国家被破坏得越严重,对实施攻击的对冲基金越有利。其结果,是对冲基金与民族国家之间的一次财富再分配。从分配的公正性角度看,对冲基金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接近于垄断,那么它所获得的收入则近乎垄断利润。经济学界所公认,市场作为一个配置资源的机制是有效的,但是,一旦有对冲基金操纵价格,不仅输赢的机会不均等,而且会导致对包括货币体系在内的市场本身的破坏,更谈不上提高市场的效率了。从经济学的价值观来看,既然没有效率,也就缺乏道德基础。因为这种行为导致的财富再分配,赢者的收入不仅以输者同等的损失,而且以输者更大的损失,以至其货币体系及经济机制的崩溃和失效为代价;从全球角度看,都是一种净的福利损失。

1、1992年狙击英镑:

1979年始,还没有统一货币的统一了各国的货币兑换率,组成欧洲货币汇率连保体系。该体系规定各国货币在不偏离欧共体“中央汇率”的25%范围内允许上下浮动,如果某一成员国货币汇率超出此范围,其他各国中央银行将采取行动出面干预。然而,欧共体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政策根本无法统一,各国货币受到本国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某些时候,连保体系强迫各国中央银行做出违背他们意愿的行动,如在外汇交易强烈波动时,那些中央银行不得不买进疲软的货币,卖出坚挺的货币,以保持外汇市场稳定。

1989年,东西德统一后,德国经济强劲增长,德国马克坚挺,而1992年的英国处于经济不景气时期,英镑相对疲软。为了支持英镑,英国银行利率持续高企,但这样必然伤害了英国的利益,于是英国希望德国降低马克的利率以缓解英镑的压力,可是由于德国经济过热,德国希望以高利率政策来为经济降温。由于德国拒绝配合,英国在货币市场中持续下挫,尽管英、德两国联手抛售马克购进英镑,但仍无济于事。1992年9月,德国中央银行行长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欧洲货币体制的不稳定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解决。索罗斯预感到,德国人准备撤退了,马克不再支持英镑,于是他旗下的量子基金以5%的保证金方式大笔借贷英镑,购买马克。他的策略是:当英镑汇率未跌之前用英镑买马克,当英镑汇率暴跌后卖出一部分马克即可还掉当初借贷的英镑,剩下的就是净赚。在此次行动中,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卖空了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净赚15亿美元,而欧洲各国中央银行共计损伤了60亿美元,事件以英镑在1个月内汇率下挫20%而告终。

2、亚洲金融风暴

1997年7月,量子基金大量卖空泰铢,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港元便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其后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试图狙击港元,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加上当局大幅调高息率,使对冲基金的计划没有成功,但高息却使香港恒生指数急跌四成,他们意识到同时卖空港元和港股期货,前者使息率急升,拖跨港股,就“必定”可以获利。然而,香港政府却在1998年8月入市干预,令对冲基金同时在外汇市场和港股期货市场损手。

债券基金有亏损案例吗?亏损原因来源于什么?

即使是风险最低的纯债债基也同样有亏损的案例,所以几乎没有债券基金是保证不会发生亏损的。

债券基金根据风险的不同可以细分为纯债债基、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而这三种都有可能出现亏损,下面我就在三种债基中各找一个案例给你做个分析。

纯债基金—只买债券就不会亏损吗?

纯债基金,就是产品资产只能买债券的基金。那这种基金是不是就不会亏损呢?

想想这两年债券市场上的违约事件就可想而知。根据光大证券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1月5日,债券集中违约的现象较为严重,报告期内已有33个新增违约主体,为2014至今违约数量最多,违约余额最大的一年,而且数量和余额执较去年翻了好几倍。

如果基金买的债券发生违约后,就要等待相关机构对债权进行追偿,足额偿付的时间以及回收率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数据显示,违约债券的整体回收率(各个主体违约率的算术平均值)为30.37%,国企为55.13%,民企为24.18%。

也就是说如果纯债基金买的100万的一只债券违约了,国企类的债券平均能拿回55.13万,民企类的债券平均能拿回24.18万,单只债券分别亏损44.87%和75.82%。

虽然基金对于单只债券有持仓限制,但也不排除某些重仓债券出现违约,导致整只基金的净值出现大幅下滑,比如已经清盘的中融融丰纯债。

这是2016年成立的纯债债券基金,成立规模不到1亿,根据基金合同中投资范围的要求,该基金只能买债券,不能买权益类资产。

但这只基金重仓了一只债券14富贵鸟,净值占比达47.2%。而碰巧的是这只债券在2018年出现了违约,在复牌后的连续5个交易日中,暴跌超过90%。由于违约债券的价格暴跌,这使得中融纯债的净值出现了大幅下挫,18年1季度跌幅就达到了40.65%,2季度继续下跌12.5%。

最后整只基金亏损了50.1%,投资者损失惨重,最后因为规模不符合监管的要求,而被迫清盘了。所以别以为买了纯债就没事,这只债基给你来了个50%的亏损。因此我们买债券基金,是非常顾忌买到规模太小的基金,或者是新成立的但机构资金占比很高的债基的。这种债基可能都是机构资金帮忙凑合才能成立的,成立以后立马就会“出逃”,这会使得整只基金的规模大幅缩水。而规模太小的债基的流动性管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一般新发债券如果不是有好的管理人接手,个人都不建议买。

一级和二级债基—配置了股票资产,跌起来也不含糊

一级和二级债券基金,区别就是在买债券的同时,一级债基有20%的额度可以参与新股申购(一级市场),二级债基由20%的额度可以投资股票交易(二级市场),因此得名叫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

比如诺安增利债券就是一只典型的一级债基,成立于2009年,规模现在只有0.66亿,成立之初可是有16亿,但是因为后面业绩太差,投资者都用脚投票了。

一级债基都会在合同的投资范围中对投资品种进行说明,比如诺安增利的基金合同中就写明:基金可以投资于增强类资产,主要为股票(包括新股申购)、权证等,而这一非债券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合计不超过基金资产的20%。

那既然80%的资产都投资于债券,而只有20%的资产是打新股的,应该风险也不高,那是不是不会发生亏损呢?当然不是的。

就以诺安增利为例,这只成立于2009年的债基应该说成立时间也不短了,但是论业绩确实真的没有什么亮点。

9年中,只有3年能够跑赢同类平均水平,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9年中,债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只有2011年是负的,其余的年份都是正收益,而诺安增利却又4年是负收益的。

他的特点就是靠股市好的时候,把基金的收益坐上来,其余的年份几乎没什么太多的贡献,也就说在对80%的债权资产进行管理的时候,几乎没有体现出来什么管理水平。

二级债基,就是80%的基金资产买债券的时候,由20%的资产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股票。这种基金发生亏得概率是最大,对于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要求也最高,这里我们举一个比较好的例子,用来说明,即使是好的二级债基,在行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出现亏损。

比如易方达稳健收益,这是一只老基金,成立于2005年的9月,基金规模12亿,成立以来收益率达158.89%,而且这只基金的主要收益都是由现任基金经理胡剑创造的,期间创造的收益为105.52%。

基金合同中的投资范围也明显约定:基金可以投资于股票,但股票等权益类品种不高于基金资产的20%。而这20%应该说也是发挥二级债基收益能力最好的工具,易方达稳健收益应该说发挥的不错。

在胡剑管理的7年中,均取得了正收益,只有2年没有跑赢同类平均水平,但在牛市的时候,同时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收益增强能力,比如2014年和2015年,分别跑赢同类平均9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长期来看,部分一级和二级债基其实是具备长期的收益能力的,其实很合适进行资产配置。股债跷跷板的效应除了在2011年失灵以外,其余的大部分年份都是有效的。

那如果二级债基出现亏损又是个什么情况呢?亏损的幅度甚至会比一些股票基金更大。

比如下面这只华商双债丰利债券,成立于2014年,在2015年凭借33.3%的收益一举多得了当年的债券型收益季军,可谓是名噪一时。

但在2018年这只基金却栽了跟头,接连踩雷两只债券违约,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11凯迪债(112048)和15华信债分别公告不能如期兑付,要知道2018年1季度,凯迪债占其持仓的6.49%,而华信债更是占其持仓的24.18%。两只违约债券的价格出现暴跌,拖累整只基金的表现。

两个季度,基金的净值跌幅高达33.89%,高居债券基金榜首,同时全年的跌幅也超过了沪深300的25.31%,投资者损失惨重。

因此,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债券基金,都有可能出现亏损。尤其是国家在打破金融市场刚性兑付,去杠杆的背景之下,劣质的企业是必须要出清市场的。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债券,该退的就得退,不存在什么借壳和担保。这一点,我之前也提过,以后尽量避免炒低价股或者ST,可能炒着炒着,就真的退市了。

如何避免买到踩雷的债券基金?

注意看基金公司的实力和基金的规模及管理。

1、看基金公司的固收实力

市场上有对基金公司旗下的债券基金收益率进行汇总评分,根据不同的年限来成立多个榜单,但个人不认可这种方式。这对那种规模小、产品少的基金公司是明显有利的,我建议可以看看基金公司在债券类基金当中的规模进行选择。

根据2018年基金公司偏债主动型基金规模排名的榜单显示,第一名是博时,第二名是中银,第三名是招商,第四名是广发,第五名是农银汇理。这些榜单我觉得和他们的债基的整体实力是比较相符的。

除了博时这种靠着去年火热的短债推动规模快速上涨以外,中银、招商和广发都是债券基金当中的老手了。

比如中银,2017年中银旗下债基共赚钱44.16亿元,是当年公募基金中债基赚钱最多的公司;其固收投资能力一直得到市场和投资的认可,荣膺公募基金20年“最佳固定收益基金管理人”的称号,个人以前也很喜欢中银旗下的一些偏债型混合基金,风险和收益平衡能力非常出色。

因此,基金公司的固收投资能力是我们选择债券基金的首位,这类基金公司在债券市场上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懂得如何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获取收益。而不是为了出业绩,上规模去博业绩,博排名。要知道债券类的基金收益都是靠一点一滴去积累的,风险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2、看基金规模及管理人

选了好的基金公司以后,我们可以看看基金的规模和管理人。

对于新成立的债券基金,如果机构投资者占比比例过高,这种我们是要额外小心的,这种可能是找帮忙资金成立的,这种基金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新基金成立后首次打开申赎,份额就会出现大幅流出,使得基金“收益”因赎回费的缘故净值出现飙涨。

所以一般规模小于10亿的债券新发基金我都不建议买的,而且一般有号召力的管理人和基金公司,也不可能管理一只规模这么小的债基。

至于基金管理人就不多说了,不是说新人的不买,而是小公司的新人我们根本没办法判断他的专业能力,也没有投研团队去保证,除非你想赌一把,不然我个人还是更愿意把钱放到有实力的基金公司发行的老产品上面的。

综上所述,债券基金任何一个品种都是有可能出现亏得,这一点投资者是要注意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过去十几年的投资历史中,债券基金只有一年出现了平均负收益,其余年份都取得了正收益,这也是值得我们留意的信号。个人以为债券基金其实也有不少好的产品,随着利率的下降,个人认为债券市场还有不少的机会,债券基金也可以成为我们资产配置中的产品。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基金的案例和基金的案例分析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