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证券交易所2010年度股票市场绩效报告

深圳证券交易所2010年度股票市场绩效报告 更新时间:2011-2-26 10:22:04 深圳证券交易所定期发布市场绩效报告,主要目的是为监管机构的制度建设和投资者的投资活动提供持续和量化的数量依据,推动证券交易所向更高的流动性、更快的交易执行速度和更低的交易成本方向发展。稳定和良好的市场绩效指标既反映了报告期内市场有序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交易所在市场制度建设、交易机制优化和交易系统改进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010年深交所市场绩效正在不断提高,流动性等多数指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总体来看,深市流动性持续提高,隐性交易成本逐年下降;市场波动性也持续下降;订单执行效率较高。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流动性处于较高水平,波动性则略高于主板市场。

一、深市A股流动性持续提高

市场流动性可以通过冲击成本、流动性指数、宽度、深度等指标衡量。冲击成本衡量一定金额的交易对市场价格造成的冲击程度,可以直观地体现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市场流动性越高,冲击成本越低。流动性指数与冲击成本相对应,衡量价格发生一定程度变化所需要的交易金额,流动性越高,流动性指数越高。市场宽度表现的是买卖报价之间的差距,流动性越高,宽度值越小。市场深度表现的是市场对买卖订单的即时吸收能力,以即时最优五档披露报价上订单累计金额衡量,流动性越高,市场深度值越大。

深市A股流动性处于良好水平,多数流动性指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冲击成本指数为12个基点,流动性指数为447万元,大额交易冲击成本指数为150个基点;相对买卖价差为14个基点,相对有效价差为51个基点;累计披露报价深度为117万元。深成指成份股和中小板的流动性要优于深市A股平均水平,创业板流动性良好,整体市场中流动性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关系。

从流动性分布来看,深市A股流动性最高的25%股票冲击成本指数小于9.5个基点、75%股票冲击成本指数小于14.7个基点,2009年相应的指标为11和16个基点。因此, 2010年深市股票流动性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部分ST股票流动性较低值得关注,2010年冲击成本居前10位的低流动性股票有8只为ST股票。

1.冲击成本指数和流动性指数

深市A股10万元冲击成本指数为12个基点,1%的流动性指数为447万元,而2009年相应的指标分别为14个基点和300万元。以冲击成本指数和流动性指数衡量的市场流动性高于过去三年水平,包括高于交易活跃的2007年和2009年市场。

深成指成份股的流动性最好,其冲击成本指数仅为7个基点,流动性指数高达1873万元,优于2009年水平;机构重仓股的流动性次之,其冲击成本指数为12个基点,流动性指数达560万元。而冲击成本居前10%股票的平均冲击成本达到17个基点,冲击成本最高10只股票的平均冲击成本达到30个基点,这些股票流动性水平大大低于深市平均水平。

深市股票平均流动性与深成指成份股相比还有相当改进空间。此外,流动性最差的10只股票的平均冲击成本达到30个基点,高出深市平均水平18个基点,值得持续关注分析。

中小企业板的流动性比2009年有较大程度上升,冲击成本指数略优于深市A股水平,流动性指数则稍低于深市A股。

创业板经历初期的交易高度活跃之后,2010年流动性趋于深市平均水平,其冲击成本指数为13.5个基点,仅略高于深市A股平均水平和中小板平均水平。创业板1%流动性指数为295万元,比2009年232万元的流动性指数有所上升。由于创业板都是规模较小的公司,其流动性指标接近深市平均水平表明创业板股票流动性目前处于较高水平。

个股流动性呈现显著的规模特征:大规模公司股票的冲击成本指数仅是小规模公司的75%左右,而流动性指数是小规模公司股票近3倍。同时,流动性指数和冲击成本基本呈现与机构持股比例相关,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股票的流动性也越高。

2002至2010年市场流动性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其中深市A股冲击成本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流动性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度流动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图 深市股票的冲击成本

图 深市股票的流动性指数

图 规模、机构持股比例、股价与冲击成本

图 2010年规模、机构持股比例、股价与流动性指数

图 深市A股各年度冲击成本和流动指数

2.宽度

深市A股相对买卖价差为14个基点,相对有效价差为51个基点,两个指标均优于2009年水平。绝对买卖价差和绝对有效价差分别为3.48和11.14分,2009年水平相应指标分别为2.17和8.72分。

深成指成份股和中小板宽度指标小于深市股票平均水平,创业板、深市B股和ST股票宽度指标则大于平均水平。2010年度的宽度指标未见规模特征、股价特征和机构持股比例特征。

图 深市股票的相对价差

图 2003至2010年深市A股的绝对价差

图 2003至2010年深市A股的相对价差

3.深度

深市A股的累计披露报价深度为117万元,低于2009年水平。

深圳成份指数股和机构重仓股的深度都要优于深市A股平均水平,但低于2009年相应水平。2010年市场深度仍然呈现规模特征和股价特征,规模大和低价股的股票深度要优于规模小和股价高的股票。

图 深市股票的深度指标

图 规模、机构持股比例、股价与深度指标

图 2002至2009年深市A股的深度指标

4.大额交易冲击成本

深市A股股票的大额交易冲击成本指数为150个基点,比2009年160个基点有所下降,也低于2008年273个基点的水平。

深成指成份股的大额交易冲击成本指数最低,机构重仓股的大额交易冲击成本指数为140个基点;但是,中小板、创业板与ST股票的大额交易冲击成本指数高于深市A股平均水平。

与往年一致,大额交易冲击成本指数仍呈现显著的规模特征、股价特征和机构持股比例特征:规模越大、股票价格越高、机构持股比例越高,大额交易冲击成本指数越低。

图 2003至2010年深市A股大额交易冲击成本

图 深市股票的大额交易冲击成本

图 规模、机构持股比例、股价与大额交易冲击成本指数

二、深市A股运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深市A股运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分时波动率和收益波动率依次为49个基点和56个基点,低于2009年。创业板股票波动性比深市A股平均水平高出27%左右。

从收益波动率来看,中小板和创业板高于深市A股平均水平。深成指成份股低于深市A股平均水平。

从分时波动率来看,机构重仓股、中小板、ST股票和深市B股低于深市A股的平均水平,创业板则高于深市A股的平均水平。

收益波动率呈现规模特征和股价特征,即规模越大和股价越低,收益波动率越低。分时波动率则与规模、股价和机构持股比例的相关性不显著。在经历2002至2007年上升之后至最高88个基点后,2009年和2010年收益波动率有所下降;分时波动率则在2008年到达66个基点之后,2010年降至49个基点。

图 深市股票的波动性指标

图 规模、机构持股比例、股价与波动性指标

图 2003至2010年深市A股的波动性指标

三、深市A股市场有效性保持较高水平

2010年深市A股的市场效率系数为0.98,接近随机游走,与2009年水平接近。从各板块来看,深市B股和ST股票的市场效率系数偏离随机游走较远,而中小板价格有效性处于较高水平。创业板股票经过一年多运行,价格有效性比2009年有所提高。

图 深市股票的市场效率系数

图 2003至2010年深市A股的市场效率系数

四、订单执行效率处于较高水平

深市订单执行质量处于稳定水平,与前三年水平接近:以股数计量,64%的订单被成交,38%的成交订单在提交后10秒内被成交;32%的成交订单在最优报价内被执行,91%的成交订单以单一价格被执行;27%的订单被撤单。市价委托使用比例有所下降,机构投资者提交订单比例有所上升,占7.99%。以订单笔数计算,订单构成为非市价化限价订单、市价化限价订单和市价订单。

深市订单执行效率处于较高水平:限价订单、非市价化限价订单和市价化限价订单的平均执行时间分别为261、636和31秒,执行效率总体优于2009年的相应水平。

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全年稳步上升,大幅增持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其中1月份中小板和创业板机构持股占比为46.72%和19.94%,至12月底该比例已经上升至53.49%和33.07%;同期,机构投资者持有主板股票比例也从1月份的54.06%小幅上升至56.88%。

深市A股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成交金额中机构投资者分别占了12.92%、10.73%和8.45%,其中机构投资者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交易份额占比有较大提高,而在主板则有所降低。机构投资者中基金所占比例最重,三个板块分别为6.72%、5.27%和3.75%。

以投资者交易金额占行业总成交金额比例来看,2010年深市主板中机构投资者交易最活跃的两个行业为食品饮料和批发零售;个人投资者交易最活跃的两个行业为运输仓储和造纸印刷。

图 2003至2010年深市A股的订单执行时间

表1 2006-2010年订单成交分类统计

数据来源:深交所中心数据库

图 2003年至2010年深市A股订单最优及单一价格执行比例

指标20062007200820092010成交比例6163607264撤单比例2927292027市价化限价订单提交比例36.1930.3038.7227.2039.67非市价化限价订单提交比例63.7769.2661.6672.2959.94市价订单提交比例0.030.440.380.520.39机构订单提交比例677.763.927.99提交后10秒内成交比例3036344438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商业养老保险

美股开户

亦初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