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革下汽车人才终将迎来转型
我国汽车工业起步于50年代,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国外汽车强国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就产销量来说,2016年已经是中国第八年蝉联全球产销量冠军。汽车产业突飞猛进的背后,是汽车人才的与时俱进。如今的汽车人才较十年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认为:“汽车产销多年世界第一的成绩、汽车人才包括整车和零部件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是汽车发展十多年来“三个非常值得高兴”的成果。
与时俱进的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汽车精英回国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人亦通过“走出去”探知汽车发展的前沿技术,然后引入国内,把中国汽车打造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人才短板制约“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
从表面上看,汽车产业和汽车人才的发展欣欣向荣,但是因为汽车工业的基础与国外存在差距,因此汽车人才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中国走向“汽车强国”的绊脚石。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分析认为,汽车产业人才数量虽然有大幅的增长,但是总量还偏小。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从业人员从1995年的195.3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350.5万人,技术人员占比也从8.5%增长到13.6%,但汽车人才总体仍然缺乏,到2020年整个汽车行业人才缺口将达到100多万,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缺口更大。
其次,汽车产业人才结构趋向合理,但是需要进一步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汽车人才结构趋向合理,但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整车企业的科技人才与研发人员相对比较集中,这说明我们国家汽车企业大多数属于制造型企业,本质上反映了我国研发创新能力薄弱的情况。
再次,汽车企业越来越关注对研发人才的投入,但投入总量仍显不足。汽车企业的研发经费支持从2007年到2014年,年增长率为14.5%,相应的在研发人才投入方面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整个行业来看,我国车企研发投入总量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另外,汽车行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但有全球影响力的平台不多。各大汽车院校、产业基地、企业均有相应的人才培养平台,如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等,国家也设立有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企业产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来看,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不多,主要缺乏全球汽车行业的顶尖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最后,汽车行业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发明专利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随着人们对汽车行业研究的深入,大量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涌现。2014年我国汽车行业专利公开总量96482件,年增长15.4%。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专利中,国内申请人,申请专利占比有所下降。此外,从目前来看,国内专利结构有待改善,在发明专利方面,国内与国外的企业存在的差距较大,同时国内专利申请的质量也有待提高。
新形势下的汽车人才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向新常态的转变,对汽车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和颠覆性的挑战。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4.0、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以及已经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下,汽车产业正呈现出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新趋势,汽车从一个机械类的产品,正面临着向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集合体转型。在这样一个剧烈的技术变革时期,汽车作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龙头带动性的、牵动力最大的支柱性产业,对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产生了旺盛而强烈的需求,汽车人才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趋势。
从总体来看:汽车人才发展更重质量,随着汽车产业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汽车人才发展将从规模向效益转变,更加注重业务水平和人才贡献率;汽车人才结构面临调整,培养方式将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市场引导和调节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汽车人才重点转向创新,在汽车产业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背景下,汽车人才开发重点将由过去技术、制造人才向创新人才转变,汽车研发人才数量将有一个大的增长。
另外随着汽车产业“走出去”,汽车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也将成为更加开放的话题。
再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汽车产业也迎来巨大的变革,使汽车在产品、生产及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更智能化、更效率,将拓展汽车本身的属性,塑造全新的汽车生态,这就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汽车人才。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朱明荣指出,汽车产业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变革期,核心是技术,关键是人才。而汽车人才也终将迎来转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