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速讯丨伯南克四讲美联储(三):金融危机及应对

本书是伯南克的四个演讲,围绕中央银行(美联储)成立、目的(作为最后贷款人阻止或减弱金融危机、调节货币政策以增强经济的稳定性和作用),详细分析了金融危机、金本位、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2008年金融危机及应对,金融危机后遗症、未来金融监管等。——应该还是原名:《美联储与金融危机》

相关阅读:

伯南克四讲美联储(一):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


(资料图)

伯南克四讲美联储(二):滞胀、大缓和、金融危机

伯南克四讲美联储(四):金融危机的后遗症

第三篇: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

本篇主要谈谈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和2009年的相关情况,并主要关注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金融体系的漏洞

如前文所述,金融体系存在的漏洞使得房价的下跌最终演变成了金融危机。正是由于这些漏洞的存在,房价的下跌才最终酿成了一场极为严重的危机。

前文中提到的漏洞主要是 私人部门的漏洞 ,包括可能由经济“大缓和”造成的过度负债;包括银行部门对于自身风险监管的缺失(这一点非常重要)及其对短期流动性供给的过度依赖(致使银行部门在缺少短期流动性供给时容易遭到挤兑,银行在19世纪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也包括大量奇异金融工具的使用,比如信用违约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它们会将风险过度集中于某个特定的公司或市场。

公共部门同样也存在漏洞,比如监管机构的缺陷。监管机构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企业或市场的监管不够充分;而在监管相对充分的地方,或者至少从法律层面给予了充分监管的地方,监管机构有时也没有把工作落到实处。最后,监管部门视野的局限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监管机构只关注了金融体系中某个部分的态势,而没有将金融体系的稳定视为一个整体,并给予足够重视。

另一个重要的公共部门漏洞,即政府支持型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以下简称“两房”)的漏洞。“ 两房”虽然名义上是私人企业(各自有股东和董事会),但它们实际上是经美国国会批准、为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政府支持型企业。两房”并不直接从事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但是, 这两家公司是住房抵押贷款的发起人和最终持有人之间的中间人。 比如,一家从事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卖给了“两房”,之后,“两房”会 将它们购买的所有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然后卖给投资者。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是成千上万份住房抵押贷款的组合,这一资产组合的过程就是“资产证券化”。“两房”发起资产证券化过程,并通过销售这些证券化产品进行融资。值得注意的是,当“两房”这样的政府支持型企业销售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时,它们也 为这些证券背后的住房抵押贷款提供了信用担保。 “两房”固然可以通过持有这些住房抵押贷款获利,但是这些住房抵押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却是缺乏担保或不受保护的,因而“两房”很容易遭受损失;另外, 由于自身的资本充足率不够 ,“两房”的运营更是充满了风险。

金融衍生品的泛滥

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不仅仅在于房价的起落,更在于随房价变化而变化的住房抵押贷款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广泛使用。

在当时的市场上,充斥着如下一些劣质的住房抵押贷款:

•只付利息的浮动利率住房抵押贷款;

•含权浮动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允许借款人改变其每期的还款额);

•超长期的住房抵押贷款(贷款期限超过30年);

•负摊销浮动利率住房抵押贷款(首付款甚至可以低于当期利息);

•无信用证明的住房抵押贷款。

电影:《大空头》

大部分劣质的住房抵押贷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还款额在最初的几期会低于应还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还款额会逐渐上升。

住房抵押贷款公司、银行、储蓄贷款机构以及其他一些机构发起了这些非优质的住房抵押贷款,这些贷款如何获得融资呢?一部分继续留在了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上,另外一大部分都被打包成了证券化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这些证券还 只是由多份住房抵押贷款组合而成的相对简单的金融产品。

现实经济中也存在一些非常复杂且 难于理解的证券,比如担保债务凭证 。这种证券将住房抵押贷款和其他类型的债务打包、组合,然后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拆分,卖给不同的投资者。这就导致了某些投资者获得的是风险较低的产品,而另外一些投资者获得的则是风险较高的产品。这些证券一部分流向了投资者,另一部分则由金融机构自己持有。

除此之外,美国国际集团等保险公司也会从事 以这类证券为标的的保险业务。

金融危机和恐慌往往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 各类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往往都是低流动性资产(如长期贷款),而负债端都是高流动性的短期负债(如储蓄存款) 。就典型的银行危机而言,如果储户对银行资产的质量丧失了信心,他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从银行提取现金,而银行却没有能力满足每个人的提现需求,因为将贷款变现需要一定时间。所以,银行挤兑就会不断地自我放大。银行要么选择破产,要么在市场上大量抛售其长期资产,免不了遭受巨额损失的命运。

2008~2009年的危机是一次典型的金融恐慌,但发生在不一样的体制环境之中: 不再只限于银行部门,而是扩大到了整个金融市场。

2007年下跌时,通过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购房的人丧失了偿付贷款的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拖欠贷款、出现违约,人们的偿债能力明显下降,这给金融机构和它们发明的投资工具以及美国国际集团等信用保险公司带来了巨额损失。不幸的是,这些证券太过复杂,金融机构对于自身风险的监管远远不够。然而,问题并不仅仅在于这些公司蒙受的损失。即使美国所有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都变得一文不值,其对金融体系造成的损失也只相当于一个糟糕的股票交易日:规模并不是很大。关键问题在于, 这些住房抵押贷款分布于不同的证券之中,并在不同的市场上流动,没有人真正知道这些证券的源头,也没有人知道谁将会遭受损失。这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大萧条”时期有成千上万家银行倒闭。当时,美国倒闭的银行几乎都是小银行(欧洲的一些大银行也倒闭了)。 但是,2008年的情况却不太一样,除了小银行倒闭之外,最大的几家金融机构也遭受了巨大的压力。

先是贝尔斯登公司,一家证券经纪交易商,在2008年3月的短期融资市场上遭受了很大的压力。最后,在美联储的援助下,这家公司于3月16日被摩根大通收购。

2008年9月7日,“两房”已明显资不抵债。这两家公司的资本金已不足以偿付其住房抵押贷款担保业务的损失。财政部获得了国会的特批,可以对“两房”的所有债务提供担保。

9月中旬,证券经纪交易商雷曼兄弟公司遭受了惨重的损失,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既没有找到合意的收购者,也无法获得增资。9月15日,这家公司正式申请破产。

9月16日,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型保险公司、主要从事信用保险业务的美国国际集团公司,也遭到了客户的严重攻击。客户通过保证金要求和短期融资来索要现金。美联储为美国国际集团提供了紧急流动性援助,从而使其免于破产。

10月3日,曾是美国五大银行之一的美联银行,也遭受了巨大的压力,被另一家大型的住房抵押贷款供应商富国银行收购。

应对危机的举措

在20世纪30年代,美联储 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维持银行系统的稳定 ,这一点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在金融恐慌时期,中央银行应该根据“白芝浩原则”进行自由放贷,以避免银行挤兑,从而稳定金融体系。其次,在20世纪30年代,美联储 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避免通货紧缩和货币供给收缩, 因此第二个教训就是,要以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避免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现在,我认为金融危机没有引起人们足够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其全球性。特别是,欧洲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和美国一样遭受了很大的冲击。

2008年10月10日,七国集团例行峰会在华盛顿举行(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 )。会议最后,在美联储的提议下,会议新拟了一份原则声明。根据这些原则,各国将会共同采取措施来避免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破产。我们要确保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能够获得中央银行的融资和政府的注资。要采取措施恢复储户和投资者的信心,然后尽可能地就规范信贷市场展开合作。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2009年1月初,银行系统的资金压力都在显著改善。

然而,在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方面,美联储的确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确保了金融恐慌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当银行出现资金短缺时,美联储通常会用一种被称为贴现窗口的工具来为其提供短期融资。贴现窗口作为美联储为银行提供贷款的一种工具,通常是非常有效的。通过这种方式贷款给银行不需要特殊程序,美联储经常这样贷款给银行。在这次危机中,为了确保银行获得信贷资金,为了将更多的流动性注入金融体系,美联储延长了贴现窗口贷款的到期时间。而通常来说,贴现窗口贷款一般都是隔夜到期的。美联储延长了贴现时间,并对贴现窗口资金进行公开招标,让企业通过竞标决定其贷款利率。我们认为,通过这些固定数额资金的公开拍卖,至少可以相信大量的现金进入了金融体系。这里的关键之处在于,贴现窗口是实现美联储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常规工具,它非常管用,因此要不断地运用这一工具来确保银行获得现金,从而稳定市场恐慌情绪。

对于银行部门可以通过贴现窗口工具来处理。但是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比如证券经纪交易商(从事证券和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包括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美联储通过抵押贷款为这些企业提供现金或短期流动性支持。商业票据债务人和货币市场基金获得资金援助。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美联储通过常规贴现窗口向银行部门提供贷款的程序是完全标准化的,但其他类型的贷款却需要美联储调用应急特权。《联邦储备法案》第13条第3款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非常时期和紧急情况下,美联储可以为银行以外的实体提供贷款。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联储一直没有运用过这一特权。

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造成了诸多影响,也影响到了货币市场基金。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迅速做出了反应。财政部启动临时担保计划,保证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者的本金安全。之后,美联储又制订了一项流动性支持计划,即由美联储向银行提供贷款,银行再用这些资金去购买货币市场基金持有的资产。这就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急需的流动性,使其能够满足投资者的赎回请求,从而有助于平息金融恐慌。

但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货币市场基金还持有很多商业票据。当货币市场基金遭遇巨额赎回时,它们不得不尽快抛售商业票据,结果是商业票据市场面临冲击。

美联储再次根据“白芝浩原则”提出了特别计划。美联储基本上扮演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它当时表态:“尽管给企业贷款吧,如果出现兑付问题,我们会随时提供支持。”美联储的这一做法恢复了商业票据市场的信心。

美联储的行动恢复了商业票据市场的信心,大家可以看到市场的反应,利率水平自2009年初开始回落。

除此之外,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也曾介入处理个别重要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贝尔斯登和美国国际集团 )没有办法在让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和其他金融机构正常倒闭的情况下,保证金融体系的其余部分免遭太大伤害。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最终选择了不让美国国际集团破产(对其实施了救助)。话虽如此,我们仍想确保此类情况不再发生。我们想要确保金融体系有所变革,为的是以后再有类似美国国际集团这样的系统重要性机构面临此类压力时,能够以一种安全的方式倒闭。这样,这些企业到时就可以该倒闭就倒闭,并由其管理层、股东和债权人来承担错误决策的所有后果,而不用拖累整个金融体系。

最后,让我来简单讲讲这场危机的后果。美联储确实阻止了崩盘,成功避免了一场本来会发生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

这是一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放缓。面对这一切,大家开始担忧另一次经济大萧条的来临。但20世纪初的“大萧条”比最近这次衰退要严重得多。如果我们在2008年至2009年初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稳定金融体系,那么大家所面临的经济状况肯定会糟糕得多。

通过几个指标来对本次衰退和“大萧条”时期进行一下对比。

首先比较一下股价走势。在“大萧条”时期,标普500指数继续下跌,最大跌幅达85%。相比之下,在最近这次危机中,自2009年初情况开始稳定以来,股市就开始了漫长的持续回升过程,现在的标普500指数已经是3年前的两倍了。

工业产值。黑色线和浅色线分别表示此次危机和“大萧条”时期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最近这次危机中,工业产值的下跌速度没有“大萧条”时期那么快,情况没有那么严重。在危机爆发15~16个月之后,工业产值的走势与股市所呈现的情况基本相同。2009年初,金融危机得到控制后,工业产值增速触底并开始步入稳定复苏通道。然而在“大萧条”时期,工业衰退持续了数年之久。

2022年7月2日